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不久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1560.9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已超过2021年全年。
国际投资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一些西方媒体无视中国防疫政策调整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利好因素,毫无根据地唱衰中国经济。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简化出入境手续,重启出境游,有利于提振全球旅游业发展、拉动经济复苏,为促进中外交流和民心相通增添更多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河南发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重庆发布稳经济“政策包”,沈阳发布《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
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进一步强化重要民生商品、医疗物资、能源等保供稳价,确保春节期间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平稳,保障群众医药需求和温暖过冬。
“2022年国资央企并行推进提质增效和专项治理,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充分发挥。”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在会议上表示。
去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50个基点到4.25%至4.50%之间。
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在东部沿海地区,却面临一个共性制约因素——工业用地供应趋紧。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相比于传统农村金融具有以下优势。
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工作时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各类市场主体面临各种风险挑战。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今起人民日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记者分赴祖国各地,行走基层一线,深入各行各业,记录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足迹,展现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在经历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的显著下滑后,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大压力。
宏观政策是推动经济恢复、企稳向上的重要保障手段,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激励工具。
发力创新,出口跑出“加速度”。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量预计同比增长一倍,今年中国车企正持续加大海外新能源市场开拓力度。
日前,有中小银行行长在2022年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研讨会上表示,该行将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致走出了“两贬一升”的行情,而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则保持了平稳,彰显出人民币的韧性所在,调节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更加明显,及时有效释放了外部压力。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每天凌晨,一辆辆货车从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出发,满载着新鲜蔬菜驶往全国各地。
多家境外媒体关注到,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转段,在许多城市,人们生产生活逐渐有序回归正常,“正在恢复生机”。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经济的繁荣程度,堪称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
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