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年来,我国航空货运克服不利影响,持续发力,实现稳步复苏,货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10日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有关工作。
制造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切合高端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模式。
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
春节临近,多地加大力度促消费。其中,发放消费券、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成为重要抓手。
1月10日,国家电网与国家电投举行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权交接仪式,标志着两家央企生物质发电项目专业化整合工作圆满完成。
1月4日,随着赴新加坡的航班顺利起飞,天津市正式打响2023年对外招商引资“第一枪”。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江西省上高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良土地质量,提升地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将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底线思维,以更大工作力度、更实工作作风,全力做好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稳价工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稳住外商投资预期,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接连降低相关商品进口关税,助推全球好物进入中国市场,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升级和企业生产需求,也为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共享中国开放红利。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今年要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该法已于202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会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充分释放内需潜在势能。
近年来,我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形成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还需从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及企业。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经济社会活力进一步释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
冬日暖阳下,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新和村的油茶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加紧采收油茶果。“2022年油茶产量能达到90万公斤,是个丰收年。”种植基地负责人姜有圩说。
近年来,财税金融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优先发力稳就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联储在其1月4日公布的最新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警告称,市场不应低估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高利率的意愿。
去年,社会保险“缓返补”一揽子政策为稳定市场、稳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政策落地快,企业得实惠,经营运转就有了更大空间,稳岗留工更有保障。
围绕重点产业,青海西宁推行“链长制+包保制”,以精准招商和靠前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企业生产更稳、产业链条更强。
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
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