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既要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度目标的引领作用,也要健全以“降碳”为重点的协同管理体系。此外,还要优化相关经济政策与市场手段,不断夯实技术、数据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础支撑作用。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首次将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关于农业农村治理的经验措施上升为法律。从依法治国的背景来观察,《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举措,为此后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应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下一阶段,进一步挖掘县乡消费潜力,需将促进县域消费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县城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城带乡的县域消费新格局,为有力有效扩大内需、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专门提到“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这些理念表明,科学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维度,我们对科学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月份以来,受疫情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普遍遭遇较大困难。随着疫情形势逐步缓和,疫情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特别是党和政府出台多项全面扶助政策后,经济形势已出现明显回暖迹象。伴随系列政策落地见效,经济形势将会进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不过,这种企稳回升态势依然较为脆弱,长短结合着力扩大内需仍是促进经济好转的重要任务。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国务院国资委也发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更多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当前,正值稳住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推动市场主体之间抱团取暖、共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考古工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美术工作者带来宏阔的艺术视野和触动心灵的万千气象。许多美术工作者深入革命老区采风写生,真切感受老区的新面貌新成就,用饱含深情的画笔,把老区新貌描绘成精品佳作。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全面建成”并“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扎实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是促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022年是中国贸促会成立70周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贸促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重要视频致辞,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贸促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中国贸促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中国在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的排名也大幅上升,但是第31位的全球排名,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衡量,仍很不适应。这说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数字服务方面,除了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扮演着关键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