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工业现代化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刻把握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使命和发展逻辑,对于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只有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出台实施有力有效,政策组合拳的时间效应、集成效应、协同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从《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分析看,我国实现了世界主要国家中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最大增幅,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等核心指标同比增长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持续深化,展现出较强中国制造“韧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加快改造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当前,我国农业人口已经有纯务农、半工半农、纯经商、纯务工、创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并以这一事实为前提分类推进农民的生产转型、收入转型、消费转型、保障转型,进而提升农民的生产现代化水平、生活水平和满意度,从而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央企业积极践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完成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有力清退低效无效资产,缩短管理链条。国有资本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以增强市场引力为核心的国家战略轨迹会更加清晰,主动驾驭经济的国家意志会更加坚强,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地位与市场机制也会更加被重视。与此相适应,中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随之发生一些趋势性新变化。
3月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本已受到三重压力负面影响,叠加近期的超预期因素,受到的冲击影响更为严重。这些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减少、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首贷难、物流不畅等一系列问题。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这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举措。
产业融合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消费升级对产业发展演进的深刻影响。我国高度重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并将其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纤维消费总量约30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约22.4公斤。有二手交易平台调研显示,我国普通家庭一年产生的闲置旧衣服重达30公斤。但是,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率只有20%左右,旧衣服交易和可再生利用的并不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流的人才培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大学就缺乏根基;一流的人才培养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作为知识积累和传承创新的过程,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分化与交叉融合,推进学科知识体系更新和学科布局优化。
当下,时代新要求、传播新技术和媒介新格局相互交织,对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引领价值取向和协调社会关系,以及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问题,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道路。我国在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同时,已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可谓千差万别:有人把香车宝马、锦衣玉食视为幸福,有人把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视为幸福……这些都没能跳出物质的、狭隘的、利己的局限。相比之下,共产党人的幸福观更为博大、崇高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