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半路出家”的权力敏,没有接受过学院体系的规范化训练。但恰好也因此而没有背负着太多“主义”“流派”的宗义标签,这让她的绘画从尝试创作开始,就走在了画面直接听命于内心诉求的表现方式上:简单,却又直击心灵。
文物安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文物火灾形势依然严峻,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任务依然艰巨,法人违法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文物行政执法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
迄今较早的镜台出现在战国时期。一种仅在镜背有略短于铜镜半径的竹、木支杆,支撑铜镜使其倾斜即可照容,梳妆完毕可取下支杆与铜镜一起放置于奁盒中。
展览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作品是装置艺术《罩》,“这段时间,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口罩。尤其是一开始,各界纷纷给医护人员捐赠口罩等医疗物资,令人感动。”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往年的艺术品春拍季与人们“失约”了。佳士得和富艺斯拍卖公司在4月6日先后宣布,将原定于5月底举行的香港春拍全面延后至7月初举行。
赵孟頫在元大都看到数件董源真迹后,兴奋不已,与鲜于枢信札中,详细描述了董源大幅青绿画的特点:“近见双幅董源著色大青大绿,真神品也。
展览中,既有江苏省美术馆艺术家在2019年深入各地采风的成果,也有他们新近创作的抗疫题材作品,展示了江苏省美术馆创作群体的整体面貌和创作实力。
春风拂面,万物竞发。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蹄疾步稳,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
3月25日零时起,湖北省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被按下暂停键的湖北开始重启。这幅“热干面醒了”的漫画,温暖又生动地传递了人们对回归日常生活的渴望和欣喜。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友人卢骥鸿收藏年画有些年头了,收获了许多乐趣和智慧。每一幅年画都像一扇窗口,懂得凭窗而眺的人便能于此找到观察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特殊视角。透过年画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他看见了别人不曾看见的风景,也看见了自己不曾看见的风景。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动、组织创作抗疫类美术作品逾百件,艺术门类涵盖剪纸、农民画、吹塑版画、丝网版画、石雕、瓦雕、纸雕、布艺等。经过初选、复选,40件作品最终入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但是随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实在文那的作品中,这些壁画还不是最仙儿的,文那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笔下的那些她自己创造出来的神仙,在世界各地的墙壁上诠释着一个美妙的中国文化图景。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纸本,纵35.5厘米,横50.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米芾向人陈述他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居所“宝晋斋”的地理位置与建筑布局的信札。
走进辛恒的家,园中四时不谢之花,四周墙壁是辛恒的笔下生花,摆件也是辛恒的各种瓷画作品,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爱花的辛恒。辛恒常说:一草一木皆生命,必须善待每一个生命。
本次展览共展出全省各市(州)文化馆选送的200余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是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抗疫主题用心创作的感人肺腑佳作。
最近两个月,各种形式的“云演出”“云课堂”刷爆了抖音、微博、哔哩哔哩、戏缘、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
防疫不松懈,生产不停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大江南北迎来春耕备耕、有序复工复产的热潮。迎着明媚春光,神州大地处处呈现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大量《红楼梦》相关的文献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一套清代改琦款 《红楼梦》 图册受到特别关注,该图册也是串起“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受新冠病毒影响,2020年寒假后,为了抗击疫情,学生不返校,校园封闭管理。春天至,想校园草木,赋诗一首。
2020年初,线上展览意外走红。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闭馆。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宅家期间的文化需求,文博机构大力提供线上展示资源。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
佑学先生是我多年的朋友,也是画友。早在九十年代初,在淄博聊斋故里我们就相识,熟悉。
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
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