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午12点,前麻地沟村的村委会大院里渐渐热闹了起来。一个个上了年纪的村民,循着四溢的饭香,步入院内的老年餐厅。里面四五张桌子,顿时坐得满满当当,有人正就着菜嚼着花卷,有人正端着碗,吃着长长的扯面。80多岁的村民丁彦清带着老伴,正与几个老熟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为解决企业招工和农村劳动力求职间的“信息差”,罗源县自2022年4月起打造就业服务驿站村级服务点,搭起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地形优势和光照条件,借助光伏发电产业,建立“牧光互补+水光互补”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板”下经济,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光伏生态园和藏羊养殖产业发展相结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治理垃圾污水乱倒乱排、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关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系统规划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村民获得感、幸福感逐步提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渠岸镇到处都是一片春意盎然。近年来,渠岸镇以富硒设施蔬菜大棚为抓手,突出产业发展,致力扩产增收,开创以优势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近年来,河北省泊头市积极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尝试应用智慧农业技术,通过在农业机械上安装多种传感器和中央处理芯片以及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等,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近日,记者走进保山市施甸县万兴乡牛汪塘村,田野间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机器声。在山坡地上,几台挖掘机正挥舞着“长臂”作业。不一会儿工夫,原本坡度极大、杂乱无章的山坡地就变成了一块块平坦的梯田。
都说人勤春来早,63岁的张永根这几天已经忙开了。眼下,随着气温转暖,大棚里的茭白得抓紧疏苗。种了36年的茭白,整个农事流程自是熟稔于心,但从去年开始,老张多了个新课题:一季茭白,一季晚稻,如何稻茭轮作,既保“菜篮子”,又保“米袋子”,还能鼓起“钱袋子”。
去年以来,同心县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12个乡镇(开发区)142个村、11个社区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工作。截至目前,择优选择178名政治素质硬、奉献精神好、带富能力强的乡村能人作为帮带导师,精准结对451名帮带对象。
耕地质量关系国家“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岭南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各地区各部门加强政策供给,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量和质“双提升”。
新疆阜康市西树窝子村积极利用资金建设文化广场,供村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议事说理。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住进楼房后活动空间有限的问题,还利用文化广场发展民宿餐饮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让文化广场的各项特色活动经费有来源,发展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