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冬日暖阳下,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葡萄种植户正忙着修剪枝蔓。“要想种植出优质高产的葡萄,冬季管护至关重要,做好修剪、清园、冻害应对、水肥管理等,才能保障来年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老贺家庭农场主贺明伍感叹道。
2019年以来,浙江省持续推进建设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三大基本单元,已形成全域规划引领、示范项目推进、政策技术支撑、理念模式创新的工作路径,并从“点上创建”迈向“全域推广”,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乡村产业新功能不断拓展、乡村新业态不断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国累计创建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23年底印发《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指南》旨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用途管制、积极盘活存量等系列举措,切实提升自然资源领域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用地的能力,提高基层用地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23年12月5日到20日,记者来到河南省虞城县站集镇麦仁村驻村实践锻炼。半个月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记者坚持写《驻村日记》,记录下乡村振兴一线的澎湃活力,记录下乡亲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奋斗热情。本期《新农村》周刊摘选部分日记,带读者细品麦仁村的振兴账本。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推介了10个案例,作为2023年全国农产品“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典型案例。广西《发挥农产品“三品一标”示范带动作用 全链条推动火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
冬阳映雪,遍野清幽。日前,河北省古村落——保定市徐水区麒麟店村东“花诗林”牛场热闹起来。村民围在肉案前精心挑选,牛场主史秋良执刀“解牛”,一个小时,800多斤鲜牛肉全部售完。
临近岁末,茶山上已是静悄悄,农人们可以短暂休息,贾炳校却不得空闲,趁着空档期紧锣密鼓扩建厂房,以提升明年的生产能力。这几天,新设备陆续抵达,有啥不懂,他便一个电话打给“军师”赵芸,两人商定春节前再聚首。当然,调试整套设备得专门跑一趟。
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贵州日前全面启动2024年“两节”期间农村劳动力返乡返岗系列服务,积极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安全返乡、有序返岗,大力促进稳岗就业、稳定增收。
近年来,河南省民权县花园乡积极打造“红色水东”万亩特色产业示范区,马铃薯、胡萝卜、红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花园乡双井、刘庄、赵楼、赵洪坡4个村庄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现在卖粮食都不用纸票子了,只要安装了这个App,总共多少粮食、单价是多少、啥时候打的款、打进多少钱,里面都有详细的显示,看手机就行了,可比之前舒心多了。”刚卖完粮食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东兴村村民王树江说。
记者获悉,山西省近日出台了《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用以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自2024年至2027年,省级财政将累计筹集项目资金100亿元以上,建设具有晋风晋韵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年,农业农村部坚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以内强素质、外强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