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9月25日上午,潘东升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人民公安事业。
长年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让钟泰成了林业工程师和滇金丝猴研究保护专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文章。
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的山冈上,长眠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英灵。
今年3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全国遴选出20名“最美生态护林员”,吴树养获得这一荣誉称号。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营林区,工人们正在林间忙着抚育作业,“90后”技术员曹紫鹏在人群中穿梭忙碌。
去年2月底,在10天时间里,谢小伟带着同事们在煤三期环线连续发现3处伤损,紧急上报给线路车间,及时消除了隐患,避免了事故发生。“每逢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的辛苦特别有意义。”谢小伟说。
从材料选用到设备操作,从个性定制到技术攻关,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模具钳工工种技能大师覃懋华勤学苦练、深入钻研,爱上3D打印事业。
1983年3月,郭万刚的父亲,六老汉中年龄最大的郭朝明病退;31岁的郭万刚在父亲劝说下,辞去土门镇供销社的工作,顶替父亲来到八步沙。这一干,就是近40年!
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生致力于促进中非增进了解、加强沟通,他在外交战线为中国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赞誉。如今,退而不休的他,身体力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用积累一生的外交经验奔走在鼓励青年学子促进中非友好薪火相传的道路上。
多年来,齐吉祥几乎给全国所有省份的讲解员都上过培训课。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高源先后获得北京市十佳讲解员、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黄旭华,“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默默工作,60多年来潜心技术攻关,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近一个月来,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封闭管理”的校园内,10位保洁大叔用辛勤劳动,给1.8万名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身边环保课。
19年里,他坚守税务一线,倾情为纳税人办实事,尽力为企业解难题,成为大兴基层办税服务工作中名副其实的“速控器”。他就是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大兴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所长马晓兵。
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结果,中国矿业大学于洪珍教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2020年7月,连日暴雨导致长江南京段水位激增,防汛形势严峻。7月19日下午2时,南京市八卦洲下坝村段江堤突发滑坡渗水险情,丁良浩与战友们立即奔赴现场。
1945年1月,全国道德模范李廷俊就出生在这里;2020年10月,他长眠于此。这位在乡村中成长起来的赤脚医生,一步步实践着自己“救更多的人”这个质朴想法。
全国劳动模范赵丕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西机务段动车组的指导司机。这一束光,是父子两人在疫情期间的特殊约定。
因为常年从事钢筋绑扎和翻样工作,范斌的双臂肌肉强健,但双手却显得干枯、粗糙。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0年。
今年53岁的林敏,祖传剪纸好手艺,在当地颇有名气。她说:“我的剪纸手艺是跟父亲学的,父亲的手艺,是跟着曾外祖母学的。”
11月9日,刚刚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汪品先,以《在社会转型期当教师》为题,为老师们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倡导打造具有创新思维特色的教育体系,号召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启发教育转变。
孙红梅有一股子韧劲,只要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我要去部队工厂,为国防事业做贡献!”从小就有从军梦想的她毕业后一头扎进了深山荒野的工厂。
张罗用了近30年时间,潜心钻研难治性慢性鼻病,在鼻腔里做出了“大学问”。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义无反顾走上新的“战场”。从此,他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
29岁的张超凡以一只右臂拨开人生迷雾,擎起照亮他人的火把,用一双“隐形翅膀”托起了400多个贫困孩子的艺术梦。
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
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