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邹英姿,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她吸取绘画、摄影、雕塑等领域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技艺风格,其独创的“邹氏滴滴针法”获得全国首个针法发明专利。
小家电越修越多,宋金波的手艺越来越精,他也凭借热心肠积攒下了好口碑。除维修家电外,充话费、买火车票、照看小孩……只要周围居民有需求,宋金波从来都是主动帮忙。这家店铺也成了周边社区居民的“服务站”。
去年10月,在国际壶铃举重联盟(IUKL)世锦赛中,张天雄在男子32千克10分钟长循环、男子24千克30分钟长循环马拉松两个项目中夺得冠军,为中国在该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位练习壶铃9年、兼具运动员与教练员双重身份的年轻人,用坚持与热爱,将壶铃运动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今天可能是我最后一场100米比赛了。”4月11日上午,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第一站)在广东省肇庆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刚刚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以10秒49的成绩晋级半决赛,35岁短跑名将苏炳添的赛后发言让人措手不及。一天之后的男子100米半决赛,也确实没有见到这位亚洲纪录保持者的身影。
“游戏的影响力巨大,在山西就有20多处景点被带火。山西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开通旅游公路,串联起全省大部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同时,文旅热也给文物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
和面、擀皮、包馅、成形……从一开始做的小笼包东倒西歪,到后来卡在13道褶,李仪被师傅要求每天至少要捏100个小笼包,做不好就必须弄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只要有时间,我的手就没歇过,一直在练习,直到3个月后,总算能把小笼包做成形了。”回想起当初学习的过程,李仪记忆犹新。
朱重庆初中只上了一年半就辍学,学历简称“小学本科”。1967年回家放牛、敲石子、干农活,当过生产队会计和手扶拖拉机手,1976年担任大队会计。1978年,因为他为人实在、厚道、诚心,26岁的朱重庆被大伙推举担任航民大队所办的航民农机圆钉纸制品厂厂长。彼时该厂共有26名工人,主要生产圆钉、老碱、水泥包装袋、梅花扳手夹子。在朱重庆的带领下,该厂经营一年时间净赚了3万元钱。
198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震动史学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邵维正。胡乔木同志动情地说,这位同志下了这么大功夫,弄清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党史研究上的一项突破性成果啊!
“大家好,让我们沿着费孝通先生的足迹,感受这里的百年变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里,人来人往。73岁的当地农民姚夫坤正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给大学生做现场讲解,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信手拈来,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乌兰杰,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生命力很强的茅草”。今年87岁的乌兰杰,思路清晰,说起毕生热爱的蒙古族音乐、舞蹈、美术等,他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充满激情。这棵谦逊又顽强的“茅草”,扎根草原,历经风雨,撰写《蒙古族音乐史》,推动蒙古族音乐的理论化、体系化,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09年,张亮从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成为当时的辽河油田总机械厂车间的一名电焊工。“学本事,必须要靠苦练。”他回忆,当时为了增强手腕的稳定性,自己每天坚持做俯卧撑,还常在手腕上吊一块砖头来加强力量训练。
“当运动员时更多专注于自我突破,做老师要多思考如何点亮他人。”穆静毓这样形容身份的转变。她十分专业,又充满亲和力,很受学生欢迎。乒乓球零基础的学生从握拍学起,一学期后能完成正手对攻22回合。为研究生专设的高阶班更是场场爆满。校队训练时,她常分享在国家队时的所见所闻,用冠军精神激励学生成长。
生前,许允若是吴中分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一级警长。30多年交警生涯,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吹雨打,他都忠诚履职,默默守护群众出行安全。1万多天的早晚高峰,平均每天10个小时在路面上,每年磨坏好几双鞋……今年1月14日,在医院全力救治70多天后,55岁的许允若不幸牺牲。
如何在航路机场等核心基础设施资源受限条件下,提升航空交通网络的容量与效率并改善其运行服务水平,是航空交通学术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孙小倩自2008年以来的研究方向。
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三彩彝族漆器非遗工坊,95后工匠曲木史伍年纪不大,却有着丰富的漆器制作经验。“彝族漆器以3种颜色为主要色调。”曲木史伍说,红色代表热情,黄色象征丰收,黑色则喻意万物。
干净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民居、整齐排列的冷棚……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一派美丽和谐的景象。说起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70岁的村民李永良感慨:“赵书记带着村里做了不少事,我们都感谢她!”
我国电纺纳米纤维材料研究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水平上均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多数研究只限于实验室级别。电纺技术的规模化突破至关重要,迫在眉睫。多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延波教授带领团队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原理研究和纳米纤维制备实践,开发出一系列新型静电纺丝技术,为我国静电纺纳米纤维工业化制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