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日前从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了解到,“华北明珠”白洋淀最新发现并经专家鉴定确认新增4种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分别为丝光椋鸟、黄腹山雀、水鹨和斑鸫。至此,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42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36种。
“现在库里剩的干草不多了,还有不少客户在等着发货,他们年初就交了定金。”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中科羊草种植基地,京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杜永滨“炫耀”着自己种的草。
近年来,河南省灵宝市加大退化湿地修复力度,完善整治措施,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境内有湿地栖息鸟类242种,占河南省记录鸟类的75.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黑鹳、灰鹤等成为这里的“常客”。
随着林长制在沅陵的全面推行,沅陵改革创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在全市率先开展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创新林权快速担保模式、率先实行“林长+检察长”……沅陵的绿水青山正因林长制改革而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黑龙江珍宝岛国际重要湿地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是重要的鸟类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在此栖息繁殖的雁、鸭、鸥等水鸟达数万只,春季高峰期候鸟日过往量达10万余只。
初冬时节,上万只候鸟陆续从西伯利亚“组团”出发,南下过冬。其中一个“红嘴鸥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中央商务区旁找到了歇脚的中转站——这块名为阅海湿地的城中湖泊,原本在暖阳下波平如镜,红嘴鸥一来,在湖面上点染出快乐的涟漪,掠起冬日里的一片生机。
近年来,贵州不断探索以自然教育为抓手,以“自然保护地+院校+公司+社区(合作社)+农户”为载体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条以兼顾发展和保护为原则,以社区共管为理念,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赋能的自然保护地发展道路。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一系列活动亮点纷呈,一系列成果全球瞩目,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保护湿地的坚定决心、扎实举措和辉煌成就,为全球湿地协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退耕还林还草相关政策和工作重点。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系统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建立健全湿地管理制度和联建联管工作机制,加强湿地巡查巡护,境内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每年春秋两季,大批鸻鹬等候鸟在此停歇觅食补充能量,众多雁鸭类水鸟在此越冬。
“石菖蒲喜阴凉、湿润的环境,今年的天气特别干旱,虽然种植在洲滩,仍要保证浇水的频率,保持土壤的湿度,长势才会好。”11月9日,湖南省安乡县林业科技员深入企业和农户,现场讲解中药材石菖蒲在当前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种植管理技术。
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大批迁徙候鸟,目前已监测到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大鸨、灰鹤、小天鹅等鸟类,其中灰鹤数量达1500余只、小天鹅数量达500余只,还有近万只骨顶鸡和红头潜鸭、灰雁等数万只雁鸭类,数量为近年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