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建立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自然保护地监测全覆盖……近年来,浙江省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治理,运用数字化手段等先进技术,推进自然保护地全过程监管,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发布《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并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各地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林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科学绿化提质量、上水平、见实效。
近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首批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实现登簿。通过给自然资源“上户口”,清晰界定登记单元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助力重要生态空间的分类施策、生态保护和有效监管。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力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公安部组织长江流域11省(市)和长江航运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犯罪专项行动,向涉砂犯罪活动持续发起凌厉攻势。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离不开有力的科技支撑。自2018年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组建以来,5000余名专家驻点长江干流沿线和重要节点58个城市,各地各部门联合攻关,一起通过科技力量护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创建低碳零碳示范园区、新增小微湿地和口袋公园等“家门口的绿意”……梳理地方两会给出的“目标清单”不难发现,“绿色”是高频提及的关键词,“绿色发展”成为各地政策共同的发力方向。
湖北省罗田县积极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保护绿水青山。该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试点示范村骆驼坳镇燕窝湾村在昔日的荒山荒地上建设了梅岭、茶梅小镇、工匠学校、农副产品电商直播基地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吸引不少游客来此游玩打卡,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大江大河,需要法治保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两部流域专门法律,这不仅是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江河治理在制度、观念和策略等各方面的全要素转变,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北京市园林废弃物处置车是园林绿化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这得益于近年全市对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的大胆推进和深入探索,通过系统研发、科学布局,将绿废加工为土壤改良剂、生物质能源等,成为北京园林环境健康发展的生态礼物。
为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广东近日完成对全省828株一级古树名木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安装工作。视频实时监控数据回传至广东省林业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展示,实现24小时全天候精准监控和可追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