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天津的中新生态城,从规划之初就系统设计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污水处理体系,实现污水处理率100%,污水收水管网开发地块全覆盖。规划先行,同时注重日常维护,使生态城更清洁美丽。
日前,“绿色北京 绿色行动”宣讲团赶赴两地,结合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主题,动员社会公众身体力行参与环保,将绿色宣讲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
垃圾分类问题,可谓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早已实施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并配以毫不留情的惩戒措施。那么,各国人民是如何接受这项“灵魂拷问”的呢?
记者从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获悉:截至2018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5.3亿亩,累计实施400多处大型、1200多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在朝阳区劲松街道五区的垃圾投放点旁边有个小亭子,这个看起来像一座卖报亭的建筑,就是劲松街道在垃圾分类探索中建设的“绿馨小屋”,是专门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的场所,居民拿着垃圾到这里称重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并兑换生活用品,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从节能家电到绿色出行,从限塑令、光盘行动到垃圾分类,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步提升,节能环保理念渐入人心,融入百姓生活。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铺开,中国迈步走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析,全球供热和制冷的能耗约占全部建筑物能耗的50%。以当前速度估计,到2100年,冰箱、空调、热泵行业的能源消耗将增长33倍。除了制冷消耗的电力和能源外,制冷剂中的氢氟碳化物本身就是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高出几千倍。
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等首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残奥会场馆及配套服务设施于7月1日正式用上绿色电能,冬奥测试赛、正式比赛期间,场馆用电将100%实现绿色电能供应。
在青藏高原东部,有一片近40万平方公里的水草丰美之地。超过100万牧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昔日,他们的祖辈策马扬鞭,以游牧为生。如今,越来越多人放下牧鞭,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财富。
在陕西赵渡镇,当地农民利用200多眼“对口抽”机井和黄河边的15个抽水站,采取节水“喷雾式”微灌、喷灌、滴管等方式,将水直接送到每株农作物的根部,既节约水源,又“满地开花”,成为黄河滩的一景。
公路通,产业兴,贫困人口清零。在我国独龙族主要的聚居地——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族人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利用山地优势发展草果、蜜蜂等产业,让满目青山变成“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