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水利部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了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的转变。最近10年来,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我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9月22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碳科公司”)、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院、硅谷高创会等共同发起的碳中和产业发展创新专委会(简称“碳专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充分发挥计量技术优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组织黄河流域九省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检测仪器设备离子色谱仪检定装置、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检定装置流量参数两项国家计量比对项目,有力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监测准确可靠,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为恢复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库容,保证水库功能正常发挥,水利部近日指导黄河水利委员会利用宁夏、内蒙古河段停止灌溉时机,开展联合排沙调度,沙坡头、青铜峡、海勃湾、万家寨和龙口等5库合计排沙1.44亿吨,其中库区冲刷泥沙合计6790万吨,水库排沙减淤效果显著。
近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研修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古巴、斐济、阿富汗、土耳其、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罗马尼亚、埃塞俄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9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参加了此次研修班,并赴云南省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明市海口林场参访调研,围绕森林防火、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等课题开展经验分享和交流。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体系”“完善绿色税制,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完善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当前,财税政策支持绿色发展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更好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几年前,济南提出实施“泉水直饮试点工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组织供水企业在具备条件的小区开展试点,将处理后的泉水送入百姓家,李建国居住的市中区鲁能领秀城便在其列。之后,泉水直饮工程实施范围有序扩大,截至今年8月底,济南累计开工建设200处泉水直饮项目,服务人口63.2万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如何才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位于新疆的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流域内分布着近1700万亩天然胡杨林,占全国天然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是南疆地区重要的绿洲生态屏障。通过引洪分流等科学治水措施,汛期的塔里木河成为生态补水的重要源泉,有效改善了流域沿岸的生态环境。
约300年前,客家先祖从粤东地区迁居而来,在盐灶村安家落户。从此,银叶树成为盐灶村的“守护树”,抗风抵浪、护岸护堤,保护村庄少受侵扰。46岁的盐灶村村民蓝学文说,村民们都知道银叶树的好,一直用心保护,常怀敬畏之心。“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能伤害树木。”蓝学文说。
9月10日至11日,2024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举行。本届论坛以“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主题,120余位外宾参会,65位院士专家出席,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知名民营企业等参展。
在世界贸易组织2024年公共论坛期间,中国贸促会、国际贸易中心、全球化智库等机构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研讨会,宣介中国绿色转型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介绍中企助力绿色技术革命,为世界提供安全、普惠绿色产品的实践。与会嘉宾呼吁进一步加强多边合作,推动构建全球绿色供应链,共享绿色发展机遇。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今年9月12日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30周年的日子。工程投入运行以来,调水调沙效率提高、功能拓展,建成数字孪生平台、提升运行管理科学性,取得显著综合效益,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