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一段时间以来,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这一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与落实,尤其是在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重要渠道的时代背景下,科普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要超越到科学知识之上——转向科学理性的养成、科学思维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由新型软性材料构建的人造肌肉十分柔软,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等优势,其智能性体现为在外界(电场)刺激作用下可变形,能够在弯曲管道中被动适应管道曲率。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打印的“导电墨水”,该墨水由可生物降解的聚酯黏合剂、银片或炭黑等导电填料和市售的酶混合物组成。墨水的导电性来自银或炭黑颗粒,可生物降解的聚酯黏合剂充当胶水。
太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离地球最近、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恒星。太阳对地球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2021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辉锋说。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取得大量创新成果,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问天实验舱发射后,空间环境保障分系统24小时监测空间环境的变化情况。根据目前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近期太阳活动水平极低到低,地磁活动以平静至微扰为主,有利于空间站各项在轨工作的开展。
微波在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移动通信所使用的电磁波便属于微波范畴,发展微波测量技术对无线通信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科学研究中,实现对高频微波的高灵敏测量能够为高场高频磁共振谱学、太赫兹成像甚至天文学观测提供基础支撑。
走过1.0自动化时代、2.0数字化时代,如今,人们正处于机器人3.0智能协作时代,未来即将迈入自主服务的4.0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机器人自主学习、场景自适应等,将是4.0时代的主要特征,知识图谱技术和场景数字孪生技术将成为机器人4.0的核心技术。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之下,低碳生物合成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应该如何发挥创新优势,以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应用?在日前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就上述话题开展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