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全基因组选择作为新一代育种技术,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根据基因组估计育种值进行早期个体的预测和选择,从而缩短育种世代间隔,加快育种进程,节约成本,推动现代育种向精准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生态系统中,声学景观堪称纷繁复杂。许春鹏为记者展示了一个视频:在葡萄牙的一处森林,我们可以听到其中的各种声音。在各种声音之中,能辨认出有鸟类、昆虫以及青蛙的叫声等。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射电波段最强烈的爆发现象,其辐射机制与起源则尚未可知。自2007年人类发现第一例快速射电暴,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600例快速射电暴被探测到。
集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可设计等诸多优异性能于一身的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在航空航天、核电风能、军工国防等重大工程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成型方法和加工机理等核心关键制造技术正在引起学界的密切关注。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杨华勇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敏研究员团队在分布式声学传感记录城市环境噪声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相关研究发表于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植物适应性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孔凡江 刘宝辉团队利用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系统地揭示了野生大豆向高纬度地区适应的遗传基础。相关研究12 月 19 日发表于Current Biology。
近日,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清洁能源材料研究所副教授陈旖勃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殷亚东合作,制备了对高湿度动态水蒸气具有可逆变色响应性的二氧化锰纳米空心球彩色薄膜,在防伪和信息加密光学材料新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使二氧化锰这一古老材料焕发新用途。相关研究发表于Small。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资源高效团队探讨了水稻芒和种子萌发间的关系,揭示了两个控制水稻芒发育小肽可促进种子传播与萌发。
在广州市科技项目、华南农业大学人才引进与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唐湘如团队在保护性耕作稻田土壤固碳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祁剑英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唐湘如教授。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燃气课题组在低温厌氧消化的生物强化方面取得进展。他们利用经长期驯化获得的产甲烷菌系对低温连续厌氧发酵进行生物强化,评价生物强化效果
此次重新研究的化石是小盗龙化石,于2000年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被发现。当时,研究小组将其追溯到大约1.2亿年前,尽管这块化石中间的大部分缺失,但它的肋骨部位仍然完好无损,清晰可见。
为了进一步研究EP3神经元在温度调节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使用化学遗传学方法人为地操纵了它们的活动。他们发现激活神经元会导致体温下降,而抑制它们的活动会导致体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