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深圳“90后”小伙海漄火了。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时空画师》一举夺得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还有获奖后没多久他就按时出现在了工位——“周一该上班就上班”,成为一桩美谈。
针对农业科技水平不够高、农民科技种粮积极性尚未充分激发等问题,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开办“田间课堂”,在“云党建”平台同步直播,让农户可以在线上与专家实时交流粮食生产问题。
在一项可能为未来登月行动奠定基础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等到人类开始较长久地停留在月球上时,要想在月球表面铺设可供运输宇航员和设备的坚实道路,无需从地球运来建筑材料。
据路透社近日报道,过去15年里,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恒星存在的证据。这种恒星只存在于一些假说中,人们还从未观测到它。它不像太阳和其他普通恒星那样由原子聚变提供动力,而是由一种叫做“暗物质”的神秘物质提供动力。
为保证在执行任务时处于最佳健康状态,宇航员需要经过大量训练和严格筛查,而这样的人在太空中更容易生病,这或许有些讽刺。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了解宇航员为何生病以及会生什么病,以尽量降低当下和今后太空探索的风险。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德国明斯特大学、海德堡大学和荷兰埃克塞特大学的合作者19日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他们开发的集成光子电子硬件。该硬件能够大幅处理三维(3D)数据,提高人工智能(AI)任务的数据处理并行性。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徐小志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刘开辉合作,在低维单晶材料制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在绝缘衬底上单层单晶氮化硼、石墨烯材料的通用制备。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石发展教授、孔飞特任研究员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单个纳米金刚石内部的氮-空位(NV)色心进行量子传感,克服颗粒随机转动问题,在原位条件下探测到溶液中顺磁离子的磁共振谱。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脉冲神经网络(SNN)被称为第三代神经网络,其使用更低层次的生物神经系统的抽象,既是神经科学中研究大脑原理的基本工具,又因其稀疏计算、事件驱动、超低功耗的特性而备受计算科学的关注。随着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SNN性能大幅度提升,脉冲深度学习(SDL)成为新兴研究热点。
美国科学家通过分析手术期间常规获取的眼液,绘制了近6000种不同眼内细胞类型的蛋白质图谱。他们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利用这些数据创建了一个“蛋白质时钟”,可以预测健康人眼睛的分子年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