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频率梳,能在20纳秒(1纳秒即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尺度上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分子。这种技术可使研究人员来更好地了解快速过程(如高超音速喷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内的中间步骤。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
为什么要研究太阳?汪景琇说,他们要理解太阳从日核到日球边界的结构和发生其中的物理过程,目的是理解和完整描述影响地球生命过程的太阳磁场的变化和相联系的爆发现象,并探讨太阳活动的可预报性。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不迅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全球气温上升1.5℃的可能性有50%。这项30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研究,是对全球碳预算的最新、最全面的分析。碳预算是指在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一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估计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这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云计算第一次承载了赛事的核心系统。王坚表示,云计算跟奥运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用技术还是不用技术的关系,它的意义就像当年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次用交流电。
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提升。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超过了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人类拥有一些经过长时间进化、功能良好结构复杂的感官。例如,我们的视觉可以看遍红橙黄绿蓝靛紫等缤纷的色彩;我们的听觉可以感受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嗅觉有助于发现火灾以及食品变质等危险。
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其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4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
近期,世界科幻大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行,搭建起科幻领域创意交流、创作展示、创新转化、创业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和社会机构关注科幻、支持科幻、投身科幻,再一次引发了中国和世界科幻发展的热潮。
10月30日至31日,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暨第一届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来自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流域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论坛。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团队制造了一款包含40万像素的超导相机,分辨率是其他同类设备的400倍。2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此项成果,未来将可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及天文观测等领域。
美国科学家对“好奇”号火星车传回的数据开展分析后发现,火星上的大部分陨石坑可能曾经是适宜生命居住的河流,火星可能曾经是一个河流星球。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杂志。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物理学家首次证明,可使用超导体控制和操纵芯片上的自旋波。最新研究不仅能让物理学家更好地理解磁体和超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未来也有望被用于研制高能效电子产品。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