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冬季气温骤降,波动不定,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最近,45岁的张先生突发脑梗,醒来后半身麻木,口齿不清,生活起居无法自理。令他感到疑惑的是,在发病前自己身体并无明显异样,脑梗怎么来得如此“静悄悄”?
最近,关于日本长寿老人的数据持续引发关注。截至今年9月,日本百岁以上老人数量已实现连续52年增长,不断刷新历史。另一则数据显示,日本百岁以上老人患癌率不到10%,比成年人患癌率低很多。作为知名的“长寿之国”,日本曾连续多年人均寿命居世界第一,关于当地老人的“长寿秘诀”也一直是全球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邀请儿童健康、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专家,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7种能力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进而影响其未来的成就和幸福感。
随着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时发现自己肺上长了结节。北京市的李先生此前在体检中查出肺结节,经过几年随访,结节的大小、边缘都没有变化,又过了一年,CT影像显示肺部阴影无变化,可谁知进一步检查后发现,李先生脑部已出现肿瘤的多发转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胡滨表示,这是因为很多人复查肺结节只重视影像学检查,殊不知有些恶性结节会用“障眼法”,
跌倒是65岁及以上老人受伤相关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患有心血管病的老人跌倒风险极高。近日,美国心脏学会发布的《心血管病患者跌倒预防和管理科学声明》指出,40%~60%的心血管病患者存在跌倒风险,很可能导致身体残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因此致死,必须引起重视。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相比2016版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由每天300克调整为每天300~500克。而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14.4公斤,约合每天40克。究其原因,一些人是没有喝奶的习惯,还有一些人身患慢性病,比如“四高”患者,担心喝奶不利于病情控制。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指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比健康人,很多“四高”患者
“膳食纤维”如今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可真正了解这种营养素的人并不多。“膳食纤维”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植物胶、木质素、角质等数十种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它们的共同点是不能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但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健康作用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常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以下几种。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近年来,人们对饮食的追求,从吃得饱、吃得好,演变到吃得安全健康。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热衷,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各种超加工食品。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称,不少食品只是披件“马甲”就摇身一变为“健康食品”。
血管钙化可导致血管顺应性降低、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斑块不稳定和斑块破裂,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和不良的心脑血管事件。董少红团队研究发现,通过短链脂肪酸重塑肠道菌群,有望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阻止血管进一步钙化。
随着冬季的来临,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风险加剧,不少人纷纷开始囤药。日前有报道称,“石家庄部分药店的连花清瘟胶囊已经断货”“感冒类药品销售量大幅上涨”。那么,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是否有必要囤药?如果有相关症状,如何更合理用药呢?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梳理了几个实用小建议。
前三代抗抑郁药物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延迟起效。周其冈团队开发的解偶联先导化合物ZZL-7能够快速起效,有可能克服第三代抗抑郁药物依赖于5-HT自身受体脱敏的缺陷,发展成为全新一代快速抗抑郁药物。
深夜的校园万籁俱寂,厦门大学椭圆楼内却灯火通明——这是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普通的一天。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是夏宁邵教授和团队成员的工作常态。他们争分夺秒地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和HPV(人乳头瘤病毒)赛跑。
冬天里,吃上一口热腾腾的饭菜,整个人都无比舒坦。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讲究“趁热吃”:在饭桌上,主人会邀请客人趁热吃,父母会嘱咐孩子趁热吃。一杯热茶、一碗热汤,都是中国人最熟悉不过的“饮食宝典”。不过,“趁热吃”有一条红线,如果逾越,就可能罹患食管癌。
小雪的节气已过,寒冷逐渐加强,看着树叶凋零,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事实上,秋冬季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有研究表明,约有38%的抑郁症患者会在秋冬季抑郁发作。为何秋冬季抑郁症高发?如何正确应对与预防?对于抑郁症大众又有哪些认知误区需警惕?
33岁的郭女士最近心烦意乱,她的双耳时常嗡嗡作响,到医院进行耳镜检查,却并没有发现耳部器质性病变。医生详细询问郭女士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起病经过后发现,她的耳鸣原来与长期佩戴耳机有关,后确诊其患上了噪声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