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8方面30项重点任务,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采取一系列行动和举措提振国内消费,彰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中国国内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将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为各国共享中国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从救灾物资雪中送炭,到救援力量星夜驰援,缅甸遭受强烈地震灾害后,中国政府和人民迅速响应,诠释了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3月31日表示,中方将发扬中缅胞波情谊,与缅方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美国释放出的强烈单边主义信号,让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弥漫着不安情绪,欧洲内部试图寻求战略自主的动向加强。未来几年,欧美在贸易、国防开支、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分歧可能进一步加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将面临更多问题与挑战。
不久前,越南胡志明市地铁滨城—仙泉线正式开通,这是该市运营的首条地铁线路,为当地民众的绿色出行提供了新选择。根据胡志明市政府发布的绿色公共交通工具发展路线意见书,该市计划协调13.8万亿越南盾(1元人民币约合3527越南盾)资金用于建设绿色公交网络。自2025年起,该市新开通的公交线路100%使用绿色能源车,到2030年全市公交车将全部实现电气化。
秘鲁出口和旅游促进委员会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秘鲁接待国际游客数量超325万人次。该机构表示,虽然国际游客数量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但旅游业创造的外汇收入已超过2019年水平,达到约50亿美元。秘鲁出口和旅游促进委员会主席里卡多·利莫称,2025年秘鲁有望接待440万人次的国际游客。
中国国潮服饰挂进法国衣橱,东方美学与西方时尚巧妙融合;中式美食走红泰国市场,独特风味俘获当地食客;智能家电融入巴西消费者家居生活,科技魅力提升生活品质;电动汽车驶上埃及街头,绿色出行引领新风尚……近年来,越来越多文化赋能、科技创新的中国产品走向全球市场,赢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他们衣食住行中的一部分。
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与会国际人士表示,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坚持同各国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让科技进步惠及全人类。
“我相信,只有通过开放的对话与合作,才能推动亚洲地区变得更加强大、更具韧性,携手打造一个更加繁荣的亚洲命运共同体。”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老挝总理宋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他首次参与这一盛会,与来自亚洲及全球的领导人、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讨论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区域一体化等议题。
在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约10公里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内,“走进两海交汇的文明——意大利普利亚考古文物展”正在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展。这些来自意大利的珍贵文物与中国瑰宝同馆陈列,两大文明的“美丽相遇”,展现了不同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交融之美。
统计数据表明,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构成了2024年东京都净迁入人口的主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示,当前前往东京就业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以及女性数量持续增加。为扭转这一局面、促进人口均衡分布,日本政府正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年轻人和女性前往其他城市发展。
为期3天的展会吸引非洲近40个国家超过2万人参与,超过650家参展企业携各自的新能源产品与服务亮相,其中近70%的展商来自中国。南非前驻华大使谢胜文在展会现场向记者表示:“毋庸置疑,中国企业是本届展会的主角,中国的技术与服务对非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
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获悉,3月26至27日,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的领军者代表走进东盟—印尼行活动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项目首次组织第一期领军者代表赴东盟国家开展调研。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高端对话:联合国未来峰会之后的全球治理”分论坛举行。与会嘉宾围绕落实联合国未来峰会成果、加强多边合作、重振多边体系以及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建言献策。
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传递着这一回响。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各界人士齐聚海南博鳌,围绕“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主题,共商亚洲和世界发展大计。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泰国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谢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为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让长期深耕中国的外资企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