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不断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推动着中国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政策研究员巴卢·德米西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绿色转型等,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前行。”
近日,为期3天的2025年伦敦书展在英国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闭幕。本届书展共吸引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出版机构、3万多名出版界人士参加。中国出版机构携4000多种精品图书亮相,中国展区还举办了交流互动和版权合作等亮点纷呈的活动,以书为媒,促进文明互鉴。
近日,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引发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方面批评和不满。从钢铝关税到“对等关税”,再到汽车关税,美国政府近期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国际舆论认为,这非但难以提振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并带来更多就业,还将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全球经济和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需要交流,创新需要合作。中国开放的大门将始终向各国人才敞开。外国专家在华工作、生活的经历,是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2024年,共100名外国专家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6位获奖者,讲述他们与中国的友谊和故事,分上下篇推出。
作为世界观察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全国两会吸引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透过今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了解中国政策走向,国际舆论更加看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普遍肯定中国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了宝贵稳定性。
近年来,厄立特里亚与中国合作稳步扩大,中国已成为厄立特里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合作涵盖农业、教育、卫生、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菲克雷耶苏斯表示,厄中两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期待未来两国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尤其是扩大在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厄立特里亚可以从中国发展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
由于电影当时尚未在越南上映,他专门来到河口瑶族自治县的影院一睹为快。“陈塘关的高大城墙、玉虚宫的八卦布局,电影画面充满了中式建筑美学元素,特别壮观。”赵文光说。电影剧情也让他印象深刻:“有趣又感人,尤其是看到哪吒和敖丙合力冲破炼丹炉的那一幕,我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
2025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日前在德国柏林举行,170个国家的5800多家展商参展。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下,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新疆等地的文旅部门、旅游企业及航空公司等机构的百余名中国代表亮相展会,向全球旅游业界展现中国旅游业的多元魅力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友好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全球买家和游客关注。
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悉,当地时间3月10日,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承包的肯尼亚内罗毕河流域生态修复及保障房项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正式开工。
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吸引了不少外国记者采访。他们齐聚北京,通过报道让世界感受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活力,以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脉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外国记者表示,通过中国全国两会这扇窗口,他们得以更加深入观察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了解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共同瞩望中国与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欧盟委员会近日通过一系列新提案,旨在简化欧盟为公民和企业设置的条例、提高竞争力并释放更多投资能力。欧盟委员会强调,为了恢复欧洲经济的竞争力,必须营造有利的商业环境,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发展,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欧盟还公布了“清洁工业协议”,计划在短期内调动1000亿欧元资金,以支持本土制造业的能源转型,强化欧盟工业竞争力。
近年来,阿联酋迪拜、德国柏林、泰国曼谷的一些中式餐饮品牌在拓展当地市场时,深刻认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在保持经典味道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本土化创新,在食材、调味等方面积极与当地资源、消费饮食习惯结合,孕育了品牌,探索了经营模式。
中国两会作为世界观察和读懂中国的窗口,受到外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的高度关注。他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全国两会汇聚众智、凝聚共识,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期待未来同中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展。
走进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中文名孟大为)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中国山水画,陈列架上摆放着大熊猫玩偶、天坛模型等带有中国元素的装饰品。“每次访问中国回来,我都会给家人、朋友带些特色礼物,让他们对中国有更多了解。”孟大为笑着说。
近期埃及考古发掘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新发现。从法老陵墓的重见天日,到古代神庙的破土再现,考古成果正揭开越来越多古文明的神秘面纱。同时,新一批中国考古队员日前再度来到埃及,与埃及同行携手展开联合考古,中埃考古合作日益频繁,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典范。
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近日发布消息称,“巴西新工业”计划实施满一年来,在投资、创新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带动公共投资和私企投资累计达3.4万亿雷亚尔(1美元约合5.8雷亚尔),涵盖农业、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国防技术等领域。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关乎经济的信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积极评价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举措令人鼓舞,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向好势头,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实现预期目标,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人民币,“我深信,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将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
在沙特阿拉伯西南部临海的拉比格市,一个“向海水要淡水”的工程进入了施工高峰期。这是中企在沙特承建的拉比格四期海水淡化项目。项目投产后,每天将有150万吨海水通过取水管道进入取水泵房,经历预处理、高压泵加压、反渗透海水淡化、后处理等多个“关卡”,最终产出60万吨洁净生活用水,惠及千家万户。
“中国发展的密码就在这里”“全国两会的背后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期待了解中方关于全球治理的方案”……透过全国两会,国际社会更直观感受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取之势,更深入理解“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更真切体悟中国“同球共济”的胸怀担当。
走进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哲学与科学学院教授路易斯·保利诺的办公室,记者的目光立刻被墙上的一张报样吸引,那是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头版的复印件。他告诉记者:“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中国,对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感到由衷钦佩。”
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稳健务实、科学合理,中国制度有优势、市场有潜力、企业有活力,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直面风险挑战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底气,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带来更多信心与力量,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