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带动入境游客规模与消费能级双向跃升。从“中国游”到“中国购”,入境旅游消费市场有哪些新变化?为进一步放大入境消费的拉动效应,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哪些新探索?近日,记者深入部分酒店、景区和商场进行了采访。
从国铁南宁局获悉,7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此次调图,国铁南宁局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充运输能力、拓展动车开行覆盖面、压缩旅行时间、提升列车开行品质,累计安排图定旅客列车778列,创历史新高,运输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无需打开应用或扫描二维码,仅用手机轻触设备的“小蓝环”即可完成支付,去年7月,一款名为“碰一下”的支付设备悄然走进大众生活。作为支付宝联合芯片、设备供应商及品牌商家共同打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该设备已覆盖超400个城市、千万家商户,优化了用户支付体验,有效激发了消费潜能。
一名上海消费者从填完缺货登记表到拿到一件波司登羽绒服,最快需要多久?答案是72小时。在平均20天交付周期的羽绒服行业,能实现如此快的反应速度,离不开“智改数转网联”的实践。
“5月份,随着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稳经济促发展效果显现,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6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就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作了介绍与解读。
不久前,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就如何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作出明确部署。相关政策有何亮点?如何落实落细?我们专访了专家、科技工作者和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
6月12日,在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发布《2024年度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6.7万亿元,同比增加3606亿元,增幅同比上升。
一边是国际经贸环境错综复杂,一边是国内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不少外贸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紧抓国内市场机遇,实现均衡发展。在外贸大省江苏,一些企业在“转内销”过程中,用创新设计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以标准对接做好产品功课,借电商平台打通内销渠道……这些探索成效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民营企业是第一大外贸主体。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0.25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7.1%,比去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5.4%;进口3.28万亿元,同比增长4.9%,占我国进口总值的45.1%。在外贸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能骑着自行车逛的商场、把一座“山城”搬到室内的商场、“长”在大草坪上的商场……多地开设的新潮商场,在主题设置、场景打造、社交互动等方面做出特色,用多元业态提供花式体验,带动了大众消费特别是青年消费,得到年轻人的认可与青睐。
记者从海关总署获悉:中非贸易规模屡创新高,我国已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据海关统计,2024年,中非贸易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今年前5月,我国对非洲进出口9632.1亿元,同比增长12.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广袤的戈壁滩上,银白色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铺展。近700座银灰色铁塔向远方蜿蜒——6月10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约0.007秒,新疆的电能便可抵达2260公里外的重庆市渝北换流站。
近年来,一些企业把握国内大市场机遇,推动稳外贸与扩消费相结合,一体化经营能力取得重要进展。这些企业如何调整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更好的产品赢得市场青睐,记者进行了探访。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6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机器人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江苏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当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左右。日前,记者深入南京几个典型产业进行采访,从三个维度近距离观察了当地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与成效。
在政策推动和市场引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相关企业通过创新实践形成合力,加速释放消费潜力。如何进一步改善条件提升消费能力,创新场景培育消费热点,综合施策激发消费动能?近日,记者在各地探访消费市场,走访不同居民家庭,感受消费新动能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