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封控在家“阴”着的人民网上海频道小编,最近成了密接人员,历经提心吊胆5天隔离后,终于尘埃落定:核酸检测报告显示待复核,随申码呈红色。4月15日下午6点,小编携丈夫和4岁的女儿,入住位于金桥的方舱。接下几天,将通过所见所闻为大家带来一线报道,记录不一样的“隔离手记”。
上海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保供压力前所未有,基层工作人员筋疲力尽,怎么办?有一群人自发站出来,用热情和特长,与居委、物业、商家同心协力,释放市场力量,及时缓解了众多市民的燃眉之急,成为城市保供体系的有力补充。
这段时间,在上海街头,有这么一群人,无论烈日当头,还是狂风暴雨,他们骑着电动自行车,穿梭在大街里弄,为居民送去生活物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他们为疏通抗疫供应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作出重要贡献。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
对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援沪核酸采样队256位队员来说,不知不觉已经离家20多天了。这期间,他们听从调派,朝夕两地,在上海闵行、浦东、杨浦等区域,浙江嘉兴等地多线执行采样任务,每次人均采样500左右。绝大部分时间都必须全副武装的队员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看不清脸庞,却深谙彼此的牵挂。
4月7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牵头,浙江省中医院、绍兴市卫健委所属医院共同组建的浙江省援沪方舱医疗队四队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顺利开舱,当天收满432位新冠患者。自开舱以来,医疗队先后接管两个舱,目前累计收治患者1065人,出院患者213人。这篇日志来自于浙江四队队员、浙大邵逸夫医院手术护理林仙娉。
“可能我们在工作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也和居民们沟通不够”,刚坐下来,下沉在这里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镇二级巡视员薛宝平开门见山,“但我们区里、镇上,对居民们的生活,肯定是重视的。像我,快退休的人,一样在这里驻点工作。”
3月28日浙大二院派出第一批援“沪”医疗队,半月多时间,近三百人的队伍,快进快出,每日往返于上海和湖州之间,在大巴上看日出日落,在防护服里感受微风轻拂,在面屏后欣赏春光。也许,多年以后,当人们走在外白渡桥上,看那江水连绵,嗅那清风徐来,手上会拿着一本书,书上写的是关于他们的故事,那是一次又一次的逆行,那是一次又一次的战斗。
浙江的医务人员们至今仍在上海鏖战。这其中,有一支默默奉献在公众视线外的特殊队伍——浙江省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他们的抵达让疫情下的透析患者大大松了一口气。
上一周,上海持续全域静态管理。不少市民将更多目光投向米、面、油、土豆、西红柿……宅家久了,人们被迫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仔细研究柴米油盐。有戏谑、有自嘲,也有抱怨,但绝不躺平——这是一场人民战争!疫情汹涌来袭,人人都要拿出更多心力,并肩作战。这是一场大仗,更是一场艰苦的硬仗。千千万万的上海市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全力以赴。
一个误操作的乌龙,大润发上海南汇店店长王忠魁的私人电话号码被当成物资紧急热线发了出去。私人手机秒变求购热线——这个故事被自媒体公号发表,呼应了封控中急需物资的上海市民的情感需求,王忠魁也成了网红, “一天下来,接了100多个电话”。
4月12日凌晨,一篇名为《呼救!华师大二村呼救!》的微信推文热传,称华师大二村自4月1日起足不出户,随着封控延长,小区内居民,特别是独居老人群体,面临物资短缺困难。老人们情况怎么样?当天上午,大江东悬着一颗心,来到该小区,实地探访小区内物资保障情况。
全市封控,静态管理,反复全员核酸,目的就是为摸清底数,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尽快让社会面清零,努力把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为了这个目标,在上海的许多个基层社区,“神经末梢”的最末端,与居民离得最近的一大批社区干部,一直在努力地艰辛地奋战着。
疫情期间,上海一位社区书记连续多天满负荷工作,且遭遇误解甚至谩骂,4月7日 ,他在社区公众号凌晨发文辞职,并一一述说他遭遇的种种“不知道”和“难办到”。没想到,这封信迅速流布开来,他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白天居家办公,晚上设闹钟起床抢菜,一日三餐,打开炉灶便可做饭。居家防疫以来,水、电、网络、燃气……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如常运转,给眼下不确定的生活带来宝贵的安全感。这背后,有无数基层保障人员,奋力织就特殊时期城市“安全网”。
“三区划分”规定,显然是未来一段日子上海疫情防控社区管理的主要政策,从中能看到社区解封的一丝信号:在这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出结果后,防范区人员可以走出社区了!相对于浦东已持续十余日、浦西接近十日的全域封闭管理状态,相较于很多小区从3月份至今持续封闭、对于开放时间几无预期的情形,已是质的飞跃...
符合哪些条件才能康复出舱?跨采方舱医院院长、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殷佩浩介绍,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指导意见,感染者间隔24小时以上的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连续3天无发热且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的,符合条件可以出舱。
4月6日下午4点,施工人员已经投入上海工地,现场勘查、作业面划分、物资调配……“我们的参建队伍必将全力以赴,齐心协力,充分发挥火雷精神,打赢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之战!”中建三局一公司浙江公司总经理邹永恒表示。据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将在4天内完成3号馆的改建工程,预计可投入使用3000张床位,全部改建完成可容纳4万张床位,将成为上海市最大的方舱医院。
作为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是上海“方舱”建设的“救火队长”,眼下,他新的一站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这里即将成为一个有5万张床位的超级方舱隔离点。
当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处于高位流行,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全国各地紧急驰援,众志成城打赢这场大仗硬仗。然而在舆论场上,也有一些“大号流感,防疫过度”“重症率、死亡率低,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等错误认识,有的借疫情鼓噪“躺平”“与病毒共存”等消极言论。
278名队员来自医院近30个科室,专业涵盖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等,以及以非药物疗法为特色的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队伍里不乏两年前驰援武汉和多次进驻上海市公卫中心的抗疫“老兵”。医疗队随队配置了抢救车、AED、心电图机等抢救医疗物品,以便于意外发生时的及时救治。
4月4日19时,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在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下,4月4日全市顺利完成了新一轮核酸采样工作,随后将有序开展检测、复核、人员转运和分析研判。相关工作结束前,上海仍将继续实施封控管理。但,今天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
凌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317名志愿者,分别前往浦东、黄浦、嘉定、闵行等地参加核酸采样。“大白”之下,他们是谁?是平日里一号难求的主任、专家,是业务熟练的“美小护”,是青涩之年的“蓝小医”,是刚下夜班的住院医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进修医生……人人毫不犹豫,匆匆几口饭,换换衣服,立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