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时间”是艺术和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如何看待和表达时间,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的新著《四时之外》,分为4编共13章、58万字,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深入梳理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超越时间中所体现的独特历史感和生命观,打开了哲学和艺术对话的新空间。
这些数据名词、数据制度体系的底层是数据治理,其作为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支撑着数据中上游的应用,乃至整个数据产业的发展,就像大楼的地基和柱子,是整座大楼的基础和支撑。因此,数据治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挖掘,中国金融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很大拓展,中国金融发展的史实逐渐清晰。然而,关于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制度演进过程背后的逻辑以及推动力,学界至今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论探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资本市场这十年的非凡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更是市场各方参与者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的必然。
2023年7月,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编撰的《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史事编年(1921—1981)》(中国中福会出版社,2023年7月第1版)出版了。这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诞辰130周年的最好读物。
此次活动共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有形之手:透视中国金融史》。图书作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业务经理辛星,来到现场作分享。
散文集《长白九章》收录作者斯雄书写吉林地域特征、人文风貌的9篇散文随笔,是作者对东北这片土地的一次深情凝望。从中,读者不仅能领略吉林或是银装素裹,或是层峦叠嶂,或是清泉汩汩的美景,还能见证因地制宜保护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丰富实践。
诗歌既是文化的文学载体,又以其独特方式参与文化建构,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文化生态与文学的融通性研究,使我们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也能更好理解诗歌所承载与塑造的历史文化。
怎样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如何做到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我们有自己的深切体悟,也是地方部及国内分社同事们常用的一种形象说法——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走到田间地头找感觉。《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政治机关属性与生俱来,旗帜鲜明讲政治天经地义,坚持政治家办报乃应尽之责,胸怀“国之大者”更是必然要求。
2019年春节前夕,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王一彪副总编辑率领采访组深入贵州大山里的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蹲点调研。那些日子,采访组同志时时被那里的斗贫战贫故事所打动。然而,一个现实课题也摆在面前:海雀故事很精彩,但早已被广泛报道,珠玉在前,如何发掘深意和新意?
“你这个气质一看就是搞新闻的。”这话有一定调侃性,但也从侧面说明气质是外在的,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对一个人主观评价的直接体现。好新闻同样是有气质的,传统的新闻作品是这样的,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作品也是如此。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的独特气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也是本书试图努力回答的问题。
这些图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翔实厚重,展现了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于铭记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积极意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强农强国,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切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强化对农民权利的维护和保障,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12月7日,由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州大学主办的“勇担文化新使命暨《史话诗作——朱成山诗集》图书出版与首发座谈会”在常州大学举行。
长期以来,学界和社会各界对于毛泽东的关注热情始终居高不下,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覆盖之广、视野之新、影响之深,已无法用“丰富”二字来简单概括,甚至令不少后来者大有无从下手、难以出新之感。客观来说,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现有基础上寻求突破并非易事,但也并非毫无可能。
“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项目缘起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承办的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大赛从201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7届,从最初的征文结集出版衍生出短视频制作等新媒体表达方式,还孵化了“邂逅中国乡村”“云合唱”等项目。“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已经不再是一项比赛、一套书,而是成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的留学生们讲述着中国故事,也演绎着精彩人生。
8月24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国际评论编辑室副主编王远、编辑韩晓明做客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媒体直播间,向网友推介新书《大国之声: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钟声”2022》。韩晓明一边展示该书封面,一边介绍设计者的心思。“形成大钟轮廓的这些标题,都来自2022年的‘钟声’文章;而发出的‘声波’,就是2022年‘钟声’文章的八大主题。”
10月26日,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宣布,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将于2024年1月11日至13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
9月26日,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主办,金融科技50人论坛(简称CFT50)、神州信息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协会支持的“‘数实融合’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数实融合:金融科技创新实践》新书发布”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指导,人民日报出版社提供出版支持。
9月23日下午,《破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新书发布会暨“上海石库门与伟大建党精神”研讨会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发布会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支持,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红色文创专业委员会承办。
《知识与风骨》第二版座谈会9月17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陆百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斌、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赵国方、南京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刘重喜等,就《知识与风骨》一书对作者吴象水其人、记者生涯、成书背景和外界评价展开了研讨。
我很关注北京的在地写作。在房山生活多年的吴海涛的散文集《西山霁雪》带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吴海涛看着是一条壮汉,却有着细腻的心灵世界和精确的情感表达,这本散文集就是他书写成长之地、情感所系和心心念念的本乡本土对他滋养的精确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