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三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点。农业景气总体平稳,农经预警指数连续4个季度持平。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和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在与农业农村部2018年年轻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形成一代代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良好局面,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和“三农”事业长远发展。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廊坊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高端设施农业为重点,着力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幅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愈加清晰。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素有广东“小桂林”之称的清远英德市九龙小镇,可谓人气爆棚——先是承办了以“上山下海,广东人游乡村”为主题的广东首个乡村旅游季幕式,并拿下了国家AAAA级景区牌匾,紧接着又迎来了游客如织的“十一”黄金周,景区内特色民宿一房难求。
这头正在翻新、墙绘,那头正在铺路、搭棚。一些古色古香的石屋,被设计师们打造成了富有特色的庭院民宿……这是荣获“浙江最美乡村”称号的坑潘村新景象。坑潘村位于温岭市坞根镇,这几年,坞根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探寻“产村融合”道路,乡村振兴干出了名堂。
走进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河北村,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白墙青瓦间透露着浓浓的田园气息,亭子、花圃等组成的景观小品,传递着淡淡的乡愁。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无害化厕所、污水处理装备等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
日前,记者来到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的祠堂,村民们正在这儿排练歌舞节目,准备参加县里“乡村振兴”的文化晚会。一个个反映农村新气象、新变化、新生活的节目陆续登场,引来了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
环境变美了,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在齐溪镇龙门村,“五水共治”让昔日的穷山沟飞来了金凤凰,以前是“有女不嫁龙门村”,如今是“喜看金鲤跃龙门”,日益火热的乡村旅游让龙门村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全村317户,有53户经营农家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4115元,增长到2017年的1.9万余元。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保留着千百年来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从以前照明“靠月亮”、出门翻山岭,到现在“千户灯火亮”、高速通家门;从原来家家外出打工、勉强温饱,到如今人人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十年之间,依靠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西江镇千户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住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克托海乡阿克托海村的茹克耶姆·麦麦提,家住前进镇汗代克吉然村的美丽克木·卡迪尔,现在每月都有1200元收入。用他们的话说,这要感谢乌什县发展全域旅游,让他们走出村庄,从贫困户变成旅游从业人员,摆脱了贫困。
当前,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涌动的乡村振兴大潮前,敢想敢干的诸城人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依托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重整行装再出发:以“县域融合化”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路径,正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诸城模式”升级版。
目前,全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已达740万,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奔赴广阔农村创业致富,大量社会资本、技术、人才“上山下乡”。
西藏米林县南伊沟最深处的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炊烟袅袅。57岁的珞巴族村民达久正忙着给竹条上色。“过去进出村子要骑马翻山,我们出不去,别人也很难进来。”达久说,“现在路修好了,游客多了,这些竹编工艺品供不应求呢!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