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步入“十四五”,5G、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需求愈发迫切,这对基础材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以下简称二院)党委书记马杰在2021年两会期间透露,该院建设的全球首个基于云的小卫星科研生产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正式运行后将实现年产百颗卫星的能力。
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建议,仍需加强医疗机构对人类遗传资源全生命的流程管理,防止“临床诊疗”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同时也需细化刑罚体系,明确责任标准。
海试结果表明,软体机器鱼可在10900米深的海底正常工作、在3224米深的海水中畅游。“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深潜器小型化、柔性化、智能化。”论文第一作者之一、之江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李国瑞表示。
“农作物也会生病,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病因,对症下药。”这就是张敬泽的科研方向。对于这份关乎作物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工作,张敬泽始终带着敬畏之心,“高效安全,才是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的最优选项。”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在流行病面前,变得更为强大。面对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中国将预防与控制作为主要的抗疫方式,并取得了极大的胜利,而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他们运用实验建模等手段,获取科学的数据,并在数据基础上,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更为高效的隔离和公共防疫政策。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社会发展所关注的问题。起初人类从钻木取火时代起就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后发展的农耕时代除了关注地表资源、水资源,乃至光能、风能资源……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开始了地下矿产资源,各种野生物种资源,包括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多种能源的研发。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动汽车或将告别因电量耗尽在高速上“趴窝”的悲剧。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如果我国建成空间太阳能电站,电动汽车或能随时随地充电,不再有“断粮”之忧。
自主研制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将大功率内燃、电力动力系统集成应用,能够适应高海拔、西部山区、多隧道等各类复杂运行环境,其中很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的还填补了世界铁路技术空白。
冷友斌认为,目前原奶成本高、自给率较低制约着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这就要通过技术攻关,提高单产。”最关键的就是要尽快在良种牛繁育和优质牧草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因为两者是影响奶牛产量的关键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王璞两年前就呼吁,“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工艺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国家提出“科技自立自强”,他更加明确了方向,干劲更足。
基础研究见效慢,原始创新需要条件和场景,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我国自然科学奖的项目,许多都印证了科研人员“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对基础研究需要持续保障支持。
比如,台盟中央建议“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于欣伟委员提出《借助区块链加强网络游戏监管,助力青少年形成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