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供需成功对接后,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湖北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试点,针对平台达成的合作,出台政策文件健全激励机制:每年设立2亿元科创链专项科研激励资金,分阶段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商品化;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按照项目实际总投入以1∶3的比例由政府配套支持企业,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万元。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集中发表5篇天文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对“孪大星”(Didymos)双小行星系统(由一个主星和一个环绕卫星组成)详细特征有新发现。
月球上虽然没有可供呼吸的空气,但它确实拥有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层。月球的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在《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指出,月球大气层主要是撞击汽化的产物。
通常情况下,纳米晶体内能量最低的激子被称为“暗”激子。暗激子的存在减缓了光的发射速率,限制了基于纳米晶体的器件,如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LED)的性能。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克服这一难题的办法。
研究人员从茄属植物(如西红柿、土豆和茄子)开始分析,发现了一个名为“孤独的家伙”(LOG)的基因家族。LOG基因通常负责制造一种导致细胞分裂和扩张的激素,某些LOG基因突变会使茄子上的刺消失。
该实验名为“先进植物实验-09”,重点是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团队选择的两种草分别为双叶短臂草和狗尾草。这两种草使用不同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团队将比较这两种机制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差异。
接收器官移植的患者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易发生包括侵袭性真菌感染在内的各种重症感染,需要持续使用抗细菌、抗真菌等药物来预防感染。即便有药物保护,患者在用药期间也时常发生突破性感染,目前这类感染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快速找到有效的用药方案。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团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Claus Loland团队合作,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源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在多种功能状态的结构特征以及不同药物分子的结合模式,深入地阐释了NET的转运机制,并为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相关论文7月31日发表于《自然》。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对大气具有强烈的加热效应,进而影响北半球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其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不仅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还可通过复杂的气候反馈机制和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是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球系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研究的重要区域。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棋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简单普适的晶核工程策略,该策略通过调控前驱液中优势晶核,优化了宽带隙钙钛矿薄膜的织构,提升了薄膜质量,由此显著提高了钙钛矿 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长期运行稳定性。8月2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
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彦蒿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水星内部环境,并结合热力学和行星物理模型,证明在水星的核幔边界处可能存在一个全球性的钻石圈层。这一成果为人类理解水星内部物质圈层结构与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认知。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
这四种罂粟属物种包括大红罂粟、虞美人、鸦片罂粟和渥美罂粟,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核型特征。该团队开发混合组装技术,基于高精度长读长测序数据,克服了基因组超复杂区域的解析难题,为理解着丝粒在物种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氢能作为一种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按照制氢的三种方法,氢能分为灰氢、蓝氢、绿氢。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绿氢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被广泛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于2018年实现项目突破,之后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升级。如今,人工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并可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类型淀粉的定向可控合成。
近年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努力推动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向而行、帮助科技成果加速“跑”向市场。通过赋权试点改革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举措,在保持基础前沿研究竞争力的同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步显露。截至目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果转化数量达14项,转化涉及专利达32件;转化合同额超过1.6亿元,和2021年相比增长了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