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做一次贡献容易,持续做贡献不易。想为家乡多做点事,刘义便想起了捡废品。多年来,刘义常常天还没亮就起床,走街串巷拾废品。早上7点多回去分类整理,打捆包装,再卖给废品收购商。
龙洲湾街道滨河公园劳动者港湾于2023年5月改建完成并投用。李长碧说,以前到了夏天想休息,只能在路边的大树下坐坐。自从有了劳动者港湾,她每天清晨做完清扫工作,会习惯性来这里休息。“喝一点防暑药品,中午还可以靠着沙发打个盹,比以前好太多了。”李长碧说。
打开手机地图,搜索“工会驿站”,附近站点一目了然。走进这些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工会驿站,户外劳动者可以在这里驱寒避暑、饮水就餐、手机充电、读书阅览等。近年来,各地工会持续推进工会驿站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提高精准化水平,用暖心服务切实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成立“爱护未来”社工站;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发现问题及时介入疏导;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应急救助……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胡亮和同学们心中这把火既然点亮,就再也无法熄灭。胡亮找到了共青团青原区委,向返乡大学生发起号召,再加上留校生和亲朋好友,靠盲友找盲友。再开学,报名的盲友越来越多,志愿者也从美术系扩展到学校的“爱心社”,队伍从20人扩大到70余人。
志愿服务为青年人奉献爱心、传递温暖搭建了广阔舞台。幸福是什么?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找准志愿服务的需求点,给予爱,传递爱,在被需要中收获信任与感动,在被需要中彰显青春价值,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青年人能够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就是对心灵最好的滋养。
6月25日,由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组织的“和平的旗帜”暨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学法小公民》丛书捐书公益活动走进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此次活动共捐赠70本《学法小公民》系列丛书。
如今,黄秀芬志愿服务时数超过3000小时,发动了25个集体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动员献血人数高达1500多人,动员180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固定志愿队员从建队初期的35人发展到300多人。2021年,黄秀芬获评“广东好人”。
49岁的王彩英是名村医,家住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胜利村,去年起,她又多了个新身份——“敲门嫂”。过去,她总在村卫生室守着,等待患者上门。如今,她有空就往村民家里跑,改坐诊为出诊。不仅如此,她还帮助一些老人扫房子、晒被子,和他们唠家常。
6月26日,百色市举行“文秀班”学生学习黄文秀优秀品质汇报演出,来自百色学院、百色民族高中等9所学校“文秀班”的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歌舞形式表达了对“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深切缅怀,讴歌黄文秀的优秀奉献精神,约600名“文秀班”学生代表共同观看了演出。
走进驿站,宽敞的休息区、舒适的座椅、便捷的供水供电设施、高速的无线网络,以及贴心的供氧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来往的自驾游客而准备。不但如此,这里提供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让游客在休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拉孜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6月15日,由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组织的《和平的旗帜》暨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学法小公民》法治宣传教育万里行系列公益活动成员前往内蒙古,参观通辽市博物馆。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有3群平均年龄在65岁的奶奶,平日里或为生活困难儿童编织毛衣,或护送、陪伴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或在大街小巷捡拾烟头、清理垃圾。她们已成为当地志愿服务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用爱心诠释着“奶奶”这个亲切温柔的词语。
从2014年开始,木城边境派出所开展爱心助学行动,由1名社区民警联系1名爱心人士,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10年来,受到资助的孩子们寄来了一封封质朴又真挚的感谢信,全都被珍藏在这个铁盒中。“每一封感谢信,都是我们的勋章。”木城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周向升说。
6年来,中国福利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幼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更好发挥时代性、全国性、国际性的历史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福利会事业发展新篇章。
累了能歇脚、手机能充电、饭凉能加热……近年来,辽宁省总工会针对环卫工人、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推动省内各级工会建立以户外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工会驿站体系,改善户外劳动者工作条件。截至今年一季度,辽宁全省已建成工会驿站4620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主动投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新时代雷锋故事不断书写。
目前,“微心愿项目”已筹得款物价值超2000万元。其中,广州市福彩中心秉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发行宗旨,自2019年起持续支持“微心愿项目”,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超250万元,帮助实现困难群众的电饭锅、米油包、棉被等日常生活用品微心愿。
为了让居民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不断提升幸福感,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提出“老伙伴计划”,以结对互助的方式、由低龄老年志愿者向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长效机制,在为老服务领域做深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