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新时代,面对各种文化交汇融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如何让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更加匹配?如何构建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劳动者队伍?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宁波多家企业,了解他们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具有的优势、用好用足这些优势,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地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传统村落延续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现代生活。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日前,记者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记录一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过程,探寻当地怎样找到一条兼顾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数字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进一步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对信息化浪潮,要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我们要拥抱数字技术,不断开展科技攻关,拓展数字化应用,持续为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注入新动能,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我们要抓紧抓实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