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为进一步做好《民法典》宣传活动,提高军人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维护军人合法权益,日前,广东省蕉岭县人武部联合县司法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法学会开展2025年民法典宣传进军营主题活动。
5月23日,临汾市第二小学联合临汾市防震减灾中心、尧都区科协及车站社区,共同举办“学防灾减灾知识 筑平安校园防线”主题宣讲活动。活动邀请临汾市防震减灾中心宣传科科长杨生宝、高级工程师张凯靖,尧都区科协主席李锐敏,车站社区主任贾海燕等专家走进校园,为师生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5月12日至16日,由青岛市民政局主办、青岛市慈善总会支持、青岛市养老服务协会承办的青岛市优质养老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在上海举行。50名养老机构负责人齐聚浦江之滨,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观摩+交流研讨”的多元模式,学习借鉴上海市养老服务工作先进经验做法,为青岛养老行业注入新动能,搭建起沪青两地养老服务经验互通的桥梁。
5月16日—18日,中国(漯河)第22届食品博览会盛大举行,八方客商与人民群众共赴舌尖盛宴。中原银行漯河分行联合人民银行漯河市分行、漯河市银行业协会主动延伸消费者权益保护宣教阵地,首次将金融知识课堂搬进国家级展会现场。
5月24日,由青岛市预防医学会主办、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承办的青岛市预防医学会糖尿病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城阳区圆满落幕。此次年会旨在总结2024年青岛市预防医学会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委会工作,制定下一步学会工作计划,并利用好青岛市预防医学会平台推广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提高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着力构建有诉必应、接诉即办、系统配套、务实管用的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大力营造公平、便利、优质、亲清的营商氛围,让经营主体求助“有门”、发展“有路”、解困“有效”。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获悉,针对当前广西强降雨、雷电、大风等极端天气频发,灾害事件呈现多发态势的情况,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提示函,要求广西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汛期责任担当,织密安全防护网,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原来火车驾驶室里有这么多按钮呀!”“火车没有方向盘怎么转弯呢?”5月24日,国铁南宁局南宁机务段举办“火车司机养成记”公众开放日活动,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的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一把火车司机的日常工作。
为应对广西今年“龙舟水”的首次强降雨,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于5月22日启动防风防汛Ⅳ级响应,全力做好防御和应急抢修,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5月22日,在7艘拖轮协助下,经过8小时攻坚,青岛引航站圆满完成“JANA505”“JANA508”“JANA509”三座大型海工平台的湿拖浮装作业,创下我国海上重大件运输领域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海工装备运输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后续同类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日,溧河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开展“聚焦产业升级与项目落地 助推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议政代表活动。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推动议政代表履职与街道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辖区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近日,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人大工作联络委组织区人大代表联合司法所、综治信访科等部门,在射阳港社区开展“代表普法进社区 法治惠民零距离”主题宣传活动,推动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近日,射阳县海河镇人大组织机关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开展廉洁研学活动,走进红色遗址、聆听历史回响,号召机关代表以清廉为底色、以担当为笔墨,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徐州文旅再添新版块——徐州方特水上乐园作为徐州重点文旅项目,于5月24日焕新迎客。此次开园标志着徐州方特旅游度假区“两园一酒店”新业态全面落地,为游客提供集游乐、住宿于一体的沉浸式度假体验。
为切实增强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应急避险能力,5月25日,襄汾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主校区与汾城校区同步开展防震应急疏散演练。近两千名师生参与本次实战化安全教育活动。
为减少降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迅速行动,围绕“三夏”生产工作重点,积极调配资源、强化保障,全力协助群众抢收抢种,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为持续提升辖区环境卫生质量,打造干净整洁、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5月23日,南阳市宛城区五里堡街道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以“党建红”“童心绿”为引擎,双轨并行动绘就“全民爱卫”的幸福画卷。
近年来,沙堰镇北村立足资源禀赋,将西红柿种植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打造规模化种植基地,并邀请专业农技人员驻点指导,从选种到管护全程把关。同时积极对接市场,发展订单农业,让村民告别“种得出却卖不好”的困境。
西峡县锚定“中药制药及绿色食品”百亿级产业链群的发展目标,依托仲景宛西制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峡猕猴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优质科研平台,通过整合资源、精准对接、强化赋能,构建起“供需精准匹配—技术靶向攻坚—知识长效赋能”的创新生态体系,有力促进了科技人才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