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文学成就,是大唐文学以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焰光亮,王勃发起引领的文学革新,是宫廷诗风窒息之下的奋起突围,是唐代文学转型跨越的激越开启,是盛唐气象氤氲生成的嘹亮先声。
写作《秋水长天——王勃传》时我曾这样想:
1.对于王勃的文学历史功绩,我们的认知与评价是不是笔墨少了一些,淡了一些,其间是不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可能。
2.王勃文学作品闪耀和释放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或许有很大的再认识空间。
3.王勃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龙朔变体”文学革新,其产生的力量和价值深刻性,我们是不是缺乏予以足够认识,而流露一笔带过的肤浅和忽略。
文学作品既是作者思想情绪的物化表达和传输,也是时代镜像的感应与折射。既春风化雨润泽人们心灵,又濡染、激扬和引领社会风尚。
王勃以26岁的韶华,雕塑了一座青春雕像。这座雕像,也是大唐诗人和文学的象征与缩影。
今天重读王勃,有三处“历史留白”,需要我们把目光停下来,特别注视一下。
一
第一处历史留白:谈及王勃,或许在我们印象屏幕,首先投映下的是诗人影像。我们头脑里要翻过多少页码,才能找到王勃的名字。此处留白,可分两个频道观之。
第一频道:王勃是诗人。
诗歌是唐代的灵魂,而王勃就是唐诗早春最耀眼的一色亮彩,是唐代诗歌恢宏交响乐的序曲,是唐诗浩瀚星空的启明星与朝霞。
唐代切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而初唐有四个杰出诗人“王杨卢骆”,其中王勃领衔为首。历史的手,将大唐第一杰出诗人的桂冠,神圣戴在了王勃头上。
主题的革新与突破,题材的拓展与深掘,对偶句的奇美与警策,诗歌结尾艺术的含蓄而敞亮,构成王勃诗歌艺术世界鲜明的个性特色。
王勃的诗,打碎宫廷诗程式化规范锁链,捍卫并擦亮了诗歌的神圣与尊严,在更高层面上架构起严谨与格律的宏丽宫殿,成为其后盛唐乃至若干世纪中国律诗的范式与楷模。
王勃五言绝句,自成一格,独领风骚。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振聋发聩,彪炳千秋。张九龄名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清晰飘忽王勃此诗的影子。
春园新芽,飞花弄影。咏春诗古今多矣,而王勃《仲春郊外》毕竟一枝独秀,技压群芳:“物色连三月,风光绕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村与水,皆属自然静物,而王勃通过鸟飞鱼游,赋之以知觉与魂灵。幽幽村庄栩栩然吸附了生命,沉沉静水勃勃乎焕发了灵性。独辟蹊径,独具匠心。传神写照,惊艳之笔。
《全唐诗》幅展的星空,最早而最美的月亮诗,当推“初唐四杰”王勃《山扉夜坐》:“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临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此为王勃现存诗篇里极少、甚至是唯一一首描写到“情人”的诗歌。诗中花月春情,琴酒年华,是王勃个人青春绽放的实录,更是青春蓬勃初唐气象的写照,也是大唐诗歌星汉灿烂、洪波涌动的昭示与象征。
自然界的天光云影,皆为任凭诗人主观剪裁点染的风物。却常有似曾相识之巧合,或所见略同,或有意承袭。王勃《秋江送别二首》:“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勃《重别薛华唐》:“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穷百年之后乐,写千里之长怀”思想,流衍为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咏唱。
时间:公元675年重阳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地点: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人物:王勃,字子安……
幕启:滕王阁飞阁流丹,张灯结彩。静静流淌的秋江,绵绵舒卷的秋云,屏气敛息,急切期待即将登场的王勃,以一篇横空出世的《滕王阁序》,令洪都风月,从此江山无价。
聚光。其余不表,单说王勃《滕王阁序·诗》。借一座江畔滕王阁,刻度历史,注脚自然。凝视生命,叩问永恒。56字点染的画面,时空交织,对话天地。气象浩茫,辽阔无垠: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物换、星移、日悠悠、几度秋……
诗尾以对偶句法锁定,突破诗歌中段铺排对偶的固化。一改两扇门并列的“扇对”,代之以一开一合的侧势,脉动唐诗发展的活力。这一手法,杜甫爱不释手,繁茂植入七言律诗与绝句之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民间有故事流传:洪都“都督阎公”,命其爱婿吴子章,早已备好一篇序文,欲借滕王阁雅集,名扬四海。
滕王阁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书童绕场请墨,众人皆心照不宣,揖手辞让。
突然,门童一声响亮禀报:龙门王勃王子安到场。人群轰的一声炸开了锅:
甲:王勃名震天下!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达学奇才,抱填胸之文籍。百年奇表,开壮志于高明;风尘洒落,直上天池九万里。
乙:王勃文章经纬天地,器局蓄泄江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是当朝文坛翘楚,此序何不交由王勃来作!门开处,英睿青年王子安,犹如一卷赣江水面上的晨风,生气郁勃地吹了进来。
众目睽睽,雾锁赣江。阎都督目光狐疑地望了王勃一眼,先是一怔,转而满脸绽笑,示意书童:去,将笔墨送至王勃那里……
王勃环视四周一圈,正欲推辞,却有人伏在他耳边一番嘀咕……“暗度陈仓,鸡鸣狗盗,乃我王子安平生最恨!”王勃目光扫描全场,铁定了为滕王阁作序之心:“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刷刷刷,《滕王阁序》一笔挥就,阁内一片沸腾:旷世之才啊,王子安……
“众位且慢!此乃前人所写旧文,并非王勃今日新作!”这时,吴子章喊叫着走道王勃面前:“诸位不信,允我逐句背来。”说罢,竟将一篇《滕王阁序》一字不差背诵出来,众人满脸疑惊,静观王勃何言以对。
王勃不禁暗自一诧:奇才!奇才!遂拱手抱拳:“请问,序文后面可有诗否?”
吴子章一怔,脑海里闪过庾信《哀江南赋序》、王羲之《兰亭集序》……前人所序皆无诗赋其后者,遂胸脯一挺,气宇轩昂道:无诗!
王勃淡然一笑:“请君静观。”遂挥毫泼墨,顷刻一首《滕王阁序·诗》登高作赋,草就落成。
王勃提起笔来,作一眼深情端详,仿佛与笔做什么交流。突然,“嗖——”,将笔向窗外掷去。
笔若箭矢,穿过滕王阁轩窗,穿过低回的云层,落入秋江寒水,激起千重雪浪……
王勃推门而去,像一朵烟霞孤然飘逸。
“哎呀,诗里怎么少了一字?”突然,有人惊呼!“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水”“江”“独”……众人猜来猜去,莫衷一是。阎都督摇摇头,差人速追王勃,把落下的字请回来。
差使追到江边,道明来意。正欲行舟启程的王勃,便让差使伸开手掌,闭上眼睛。之后操起笔,蘸着江水,在差使手中写一个“空”字。又叮嘱差使,攥紧拳头,见了都督方可打开,否则字会长出翅膀飞走。
差使回到滕王阁,阎都督与众人急匆匆迎上来。差使轻轻伸开手掌:啊,怎么没有字,手里是空的……众人面面相觑,云里雾里。阎都督蓦然醒悟,脱口道:空者,“空”字也!
序后赋诗,诗前为序,已是前无古人。一首七言古诗,句句写实,句句为空。最后破题点睛:空。深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妙意,入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灵境。空而灵,灵而动。动而美,美而奇,果然是诗家之绝唱。后人评曰:“流丽而深静,所以为佳,是唐人短歌之绝”“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
空藏万物,无中生有。之后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凤去台空江自流”“唯见长江天际流”,苏轼“大江东去”、辛弃疾“不尽长江滚滚流”……皆化用此境,以空入诗,托江流意象抒发对历史与人生的叹咏惜惋,各得风流。
诗歌是王勃文学原野的灿丽风景,但不是全部。王勃存诗少量,七言更是鲜见。而此诗若以唐诗“诗眼之一”论之,不为过誉。
明朝学者胡应麟:“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自是唐人开山祖。”郑振铎说到王勃对后代诗歌的贡献,热情奔放地称其为诗歌“黎明女神”。
第二频道:事实上,诗人之外,王勃的斜杠人生包括:光照历史的文学家、思想家、医学家。
王勃的背影终结了一个文学时代,王勃的凌云健笔开启了大唐文学的浩荡风光。王勃之前,大唐开国50多年的诗人诗作,仿佛只是一段诗意的耐心铺垫与烘托。之后,繁星闪耀,波澜壮阔,不同程度受到王勃的光照,当为历史逻辑题中应有之义。
渊源的家学化育,笃深的国学滋养,传统医学与易学积淀,厚筑精塑了王勃杰出的思想文化体系。《论语》《诗经》灵活运用,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令其诗赋文章活跃深邃,极富弹性力度。其左右开弓,八面出锋:诗歌,文赋,序表,碑记,像一束束礼花凌空绽放。
王勃是政论大家:《上刘右相书》是迄今可见王勃最早作品,也是王勃才思文华首度全景绽放与亮相,历来为史家所重视,乃王勃最有名气文章。此文笔势恢宏锋锐,论辩雄奇犀利,一时朝野轰动。
王勃是骈文典范:与《上刘右相书》同属早期的《乾元殿颂》,换一套新奇笔墨,骈赋铺陈,淋漓挥洒。写景抒情,裁云织霞,华丽如锦,令唐高宗与武则天欣喜惊叹,啧啧称奇。尤其之后巅峰之作《滕王阁序》,亦序亦诗,空谷足音,无愧“千古第一骈”。
王勃是散文领袖:《上百里昌言疏》俨然一篇写给父亲的家书,倾满心刻骨泣血之孝,注满篇撕心裂肺之痛,辉耀中国古代散文星空。
王勃是美文高手,《采莲赋》与《滕王阁序》,一赋一序,双璧辉耀。其赋化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成为初唐赋体繁荣的标志。
夏秋之际的江南水,妇女们三五一群乘船采摘莲子,是常见而诗意弥漫的劳动。这一劳动场面点燃王勃心中明媚的美感,一篇《采莲赋》接天映日,别样而生。
《采莲赋》既有六朝骈赋遗韵的承袭,又吹之以清新之风、注之以浩荡之气,令六朝骈赋获得跃然突破与丰丽:“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句中“兮”字连用,营造一状气韵贯通之势,间以虚字穿插,回环一辙自然而然、节奏明快之韵。
上元二年,王勃去往交趾探父,溯长江而楫,至九江南下,泛舟鄱阳湖。莲花丛中,村姑成群,往来穿行,就听得有人咏诵江淹的《莲花赋》,王勃顿生不爽之感,嗤之以鼻:“吴娃越艳,郑婉秦妍。”言毕,即兴一曲《采莲赋》,金声玉振,飞光耀彩:“非登高可以赋者,唯采莲而已矣。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字字如花,句句溢香,令满湖碧莲兴奋不已,忘记了季节已是秋日,像是回到了刚刚过去的那个夏天,又如火如荼地红艳起来。
王勃将视野切换延伸到边塞:“君子兮有行,复良人兮远征……与子之别,烟波望绝。念子之寒,江山路难……茱茰歌兮轸妾思,芍药曲兮伤人心。”刚才兴高采烈的莲花,被王勃带入“魂骇”“骨惊”的边塞场景,一时间变得抑郁悲情起来。
王勃善于在体物中强化诗的抒情特质,他自信满怀:“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并以“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华饰”的莲花自塑,以“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何当婀娜花实移,为君含香藻凤池”砥砺与守望。
王勃声音像一道晨光,瞬间照亮了湖面。朵朵莲花一时精神起来,莲蓬莲叶纷纷迎风舞动:王勃说我们婀娜,我们就婀娜它个炫丽鄱阳湖;王勃说我们含香,我们就香它个芳美人间。莲浪红韵,叶波绿歌:水淡淡兮莲叶紫,风飒飒兮荷华丹;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沾饰……
吟罢《采莲赋》,王勃换一个视角,又唱一支《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理想受挫,仕途失意,而崇高品质,美好人格,仍然像一箭箭红荷那样畅快,像一碧碧荷叶那样生机,这便是焰烈的王勃精神,王勃的青春之光。
读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然会联想到王勃《采莲赋》。诵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视像界面会弹幕出王勃“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妙语。
论及《采莲赋》,自是不可忽略《春思赋》。其回环往复,曲尽其妙,读得人春心荡漾,春情欲飞:“昭阳殿里报春归,未央台上看春晖……春水春鱼乐,春汀春雁举”“何年春不至?何地不宜春?亦有当春逢远客,亦有当春别故人……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深刻揭示了“风物虽同候,悲欢各异伦”的人生规律,畅抒了“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珠轩临上春……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剩贫”的雄心抱负。
若把《春思赋》比作蜀锦,《采莲赋》比作苏绣,那么《滕王阁序》光华流丽,风骨古雅,就是一幅春秋帛画。《古文观止》收录初唐作品两篇:王勃《滕王阁序》与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滕王阁序》,是与天地精神的哲学对话,是与时空自然的诗意交流。是对生命意义的开悟解读,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度诠释。也是王勃生命的精彩注解,王勃青春的灿烂华章。
“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王勃志在何处,怀寄何方?他曾《感兴奉送王少府》序说:“羽翼未备,独居草泽之间;翅翮若齐,即在云霄之上。”《滕王阁序》最灵魂的诗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承载着王勃浓烈精髓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
“秋水共长天一色”,开枝散叶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望便知化典《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韩文公”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其“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一次,韩愈赴宴于滕王阁。席间,御史中丞王公嘱韩愈记叙修缮滕王阁一事,韩愈应诺:文章有幸排于王勃之后,那是一种怎样的荣耀啊!
滕王阁,苏东坡也是一定要来的。其打算围绕滕王阁写点什么,便楼上楼下逐层走了一遭,只觉得眼前比翼而飞着落霞与孤鹜,脑子里一色凝碧尽是秋水与长天。遂沐浴更衣,毕恭毕敬地手书王勃《滕王阁序》,差人刻于墙壁。
及至《上百里昌言疏》,王勃言辞恳切,悲伤至极,痛责因受自己牵连,而让父亲被贬于交趾为官:“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每读此文,不禁叫人潸然泪下。其与之后不久的《滕王阁序》,两篇互照,彼此呼应。
作为大儒“文中子”王通的传人,王勃自觉肩负起父亲乃至王氏家族的重托与信赖,出色完成一项彪炳史册、震古烁今的事业,即整理传承王通著述,并为之作《续书序》,使得文中子思想穿破历史的雾霭尘封,传播于千秋万代。
王勃纵横驰骋于文学领域,标新立异创造了多个第一:《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30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的宝塔铭文。所拟乐府诗题《落花落》,因古乐府无此诗题,遂被称为“新乐府”,开唐人新乐府之先河。王勃所著《唐家千岁历》里关于“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被唐玄采纳,成为唐代“以唐承汉”的五行立国依据。
凡·高借取人间向日葵,画自己的思想。他想让思想像向日葵怒放,他要为思想涂一片金色,照亮世界。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标志性建筑之外,有一座先贤祠。“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大维·德安古典主义楣饰浮雕上的话,醒目而生动。
“先贤”在这座祠里的,不是文学艺术巨匠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泊桑、缪塞、莫奈和德彪西,而是思想与精神像太阳一样辉煌照耀人类的英雄: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
真理的思想加持艺术表达,一定升成为经典艺术,甚至精美思想已然即艺术,像凌空燃烧的朝霞。而缺乏思想含量支撑的艺术如何精美,只能像停泊泛漂在艺术层面的一舟枯船。王勃的作品,云霞斑斓的艺术衣装后面,绽放着光华灼灼的思想,这或许便是王勃魅力的永恒所在。
二
另一处历史留白:我们的目光从王勃的文学层面,移动到王勃的文学成果与“龙朔变体”文学革新的历史事件上。
“龙朔变体”文学革新,是唐高宗龙朔年间,由王勃扬眉发轫的一场文学变革。对此,历史似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与探究,或许也是一片历史留白之处。
初唐诗坛,陈旧保守的遗风陋习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绮错婉媚”“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宫廷诗风,窒息着文学的吐纳呼吸,桎梏着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文学当为高扬旷野之风的大唐精神旗帜,焉可沦为宫廷应制的奴婢与工具。“龙朔变体”,以一场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为大唐诗歌吹进了清醒刚健的新风,奠定了大唐阳刚之气、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与精神风貌。
文学的身影,一经在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舞台亮相,就有三句画外音台词响起: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么写?松间明月,流石清泉,经典而永不落幕。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基调和底色,然而文学主张,或许从来不是一种声音,一种色彩。隋代之时,王勃祖父王通曾以文以载道反击六朝文学。王勃接过王通批判的旗帜,呼应王通“经世致用”的儒学传统与文章精神,阐发“立言见志”的传统创作理念,以“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豪迈,熔铸“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风骨气象。
《上刘右相书》直陈真灼政见,《乾元殿颂》寄寓家国理想。王勃宣言:开辟翰苑,扫荡文场。思革其蔽,用光志业。并以创作成果支撑理论建树,“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长风一振,众萌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横扫六朝以来宫体诗文浮艳颓靡风。中唐时期韩柳的“古文运动”,应为“龙朔变体”余脉的承袭与光大。
王勃之于初唐文坛现状的一系列批判与鞭挞,之于未来文学精神的一声声呼唤,几十年之后,在李白《古风》里激起隆隆回响:“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此诗冠李白全集卷首,展露其分量承受之重。
历史原野上,每每洗礼一次文场变革惠风春雨,都会应然耸峙一座文学高峰,星光灿烂一批卓越文学领军人物。
武则天幸嵩岳封禅归来,读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为叹美,乃命其撰《朝觐碑》文。崔融受命,找来王勃文赋参阅,及至合上王勃文章,抹一把额头茸茸的汗,喟然感言:读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
李商隐《漫成五章》:“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对属能”。
“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一声苍凉呐喊,激起无数历史浪花。
三
第三处历史留白:从王勃的文学成果及文学革新范畴,放大升维到王勃文学的精神气象与生命精神气象,及其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任蜀州》里一派“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开阔气象,一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明亮底色,在《滕王阁序》里得到了续写和再现: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青春燃烧的精神气象,正是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王勃英气纵横,才夺天下。却一生坎坷,险象环生,充满戏剧性。
6岁即可赋诗著文,以“臣学不照古,才不旷时”自励。9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撰写十卷之文予以《指瑕》。10岁饱览六经。12岁至14岁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学习精研了《周易》《黄帝内经》。
16岁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后被沛王李贤召为“署府修撰”及侍读,前景一片亮丽。孰料,一篇斗鸡檄文。得罪了朝廷,被逐出皇宫。
21岁时欲重拾中医治病救人,遂去药材丰富的虢州做了一个参军。却又不知何因,犯了杀人死罪,幸遇朝廷改换年号,被赦免回到故乡。而他深爱的父亲却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做了“岭南瘴疠”的交趾县令。
画栋朝飞,珠帘暮卷。“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生活与命运的独特体验,让王勃领悟而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水穷之处看云起,青萍之末听风来。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王勃常以父亲“勃家大人,天下独行者也”自傲。王勃评说父亲的话,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侧面的注释。又自我画像道:直言淳朴,人同水镜。人间独傲,傲天地于平生。志不屈于王侯,身不绝于尘俗。
王勃有过少年得志的人生高光时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他应试及第,步入沛王府明媚心境的摄照。
王勃向往“视泉石而如归,伫云霞而有自”的人生境况,常以“仗信义以为楫,浮忠贞以为航”自勉。告诫自己:“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落差,反射到王勃心灵,激起一种无法释怀和解脱的巨大痛感,可谓“王勃之痛”。
踩得苦难越深,反弹力度越强。寒冷穿彻了骨头,梦依然温暖。遵循“天道盈虚”理论,突出“盛衰之变”主题,表达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哲理认知,展现不甘寂寞、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每个会呼吸的思想,都穿起自己合身美丽的衣服,这或许是王勃文学作品惊艳的奥秘,也是王勃精神气象闪耀的一道曙光。
《滕王阁序》草蛇灰线,明暗交叠。思绪多层次交织,情感多维度辐射。每每读来,都可以听到王勃心韵的激烈轰鸣,感受到王勃青春精神的诗意交响。
有过怀疑:“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有过低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有过感伤: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有过失意、矛盾和彷徨: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屈指历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突然,笔锋一转,云开日出,秋水长天。所有惊心动魄的命运击打,都化作谱写人生崭新篇章的厚重素材。
心中有色彩、世界就是一幅画卷。希望的灯亮着,一个人的世界就不会被黑暗笼罩。如果“落霞”与“孤鹜”,分别暗喻王勃及其孤傲个性。那么“秋水”与“长天”,或许分别象征王勃心境的明澈超拔与志向的卓而高远。
哀而不伤,悲而不戚 。不为境遇所困,昂然超越命运。王勃孤吟“贫穷无有种,富贵不选人”,长啸“其身可辱,而志不可夺”,并对未来充满火焰般的期待。他力透纸背,声震寰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定格的26岁青春脉搏,轻轻触摸,就会怦然感受到盛唐的激烈胎动和整个大唐的心跳。
王勃青春光焰炫燃的精神气象,俨然一晨彤彤朝霞,流照大唐天空,昭示盛唐气象郁郁生发,绚烂千秋。
你好王勃!《旧唐书》说你是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龙门,乃黄河要津。你从黄河岸边走来,你愈挫愈奋的精神,就是黄河百折不回精神的歌唱。你文学的精神气象与生命的精神气象,就是一首平平仄仄的生命诗,一篇旭光春晖、飞霞万里的青春赋。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