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漫步克里特岛

西 川    2025-02-21 09:00:00    人民日报

 

希腊克里特岛哈尼亚港口。
罗伯托·莫伊拉摄(影像中国)
 

西川在海边阅读。
图为张弋提供
 

中外作家在克里特岛橄榄庄园畅谈。
图为张弋提供
 

在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经纬中,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滥觞之地,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古老而迷人的智慧光芒。即便相隔千山万水,却始终令我心驰神往。10余年前,我曾有幸踏上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短暂的邂逅,让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因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3》,我再度奔赴希腊,来到克里特岛,心中满是重逢的欣喜。

叩响历史的门扉

回顾这段旅程,热烈的阳光、清澈的大海、薰暖的微风,依旧鲜活地印刻在记忆深处,仿若昨日。我和余华、苏童一起走过小城街巷,邂逅历史悠久的书店,站在雷西姆农要塞聆听历史的回响,漫步集市感受最质朴的烟火气……每一块石头、每一间房屋、每一条街巷,都是当地最真实动人的风土人情。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我常常静静坐在海边,看潮起潮落,听海浪轻吟。

每段旅程都有意想不到的际遇,此次希腊之行,我受邀参加了当地邻居家孩子的“命名日”庆典。在希腊文化中,“命名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仪式,象征着孩子拥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庭,并且获得了信仰的归属感。这场热闹的仪式,虽在形式上与中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但其内涵却并无本质差异。我常常想,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当代人,但当家族聚在一起的时候,那些家族的传说、故事和习惯就会一一浮现。所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可以向过去延伸的,此时此刻的生活,是伴随着古老生活记忆的。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在西方文明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东西方文学的对视与交流

和很多作家一样,我的阅读和写作也受到西方古典文学的影响。我能遥想苏格拉底在城市广场向行人发问,想象萨福写下那些经典诗的瞬间,想象古希腊悲剧在剧场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而这些曾在脑海中构建了无数次的画面,这一次都映照进了现实。漫步希腊,这里有着很多海洋文明的影子,使人想起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在茫茫大海的冒险,充满对海洋的探索与征服,航海也成了西方文学的重要母题。而中国古代文明主要是内陆文明,山水自然里虽有山有水,但海洋文学作品相对较少。近代以来,我们开始接触海洋文学,从西方海洋文明的视角,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学之窗。

回首这段旅程,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一场诗歌朗读会。当夜幕逐渐降临,点起一盏灯,映着微弱的烛光,我再度朗诵起希腊现代诗人埃利蒂斯的《疯狂的石榴树》。这首诗深植于希腊文化的沃土,以太阳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为原型,将希腊文化中对生命活力和自由精神的追求融合于“疯狂的石榴树”这一意象中。在当代,它已然化作希腊独一无二的文化符码。正是因为其内蕴的精神力量,这首诗曾给予我莫大的精神慰藉,年轻时离开学校,面对生活的龃龉、矛盾、不舒坦之处,常常靠大声朗诵宣泄情绪,得以平静。现在年纪大了,有些东西还未老去,朗读这首诗歌虽已不再是当年的心境,但依旧倍感亲切。

在即将离开克里特岛的时候,我将曹雪芹的《红楼梦》送给了当地一家书店的店主。她回赠了《老城哈尼亚的时间之旅》。我当时看到书架上有各种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但第一直觉是缺少一些中国元素。恰好,我随身携带了一本《红楼梦》,我觉得它理应在希腊书店里占有一席之地。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余华、苏童、程永新等一众老朋友远游的最大收获。古希腊曾经孕育了西方文明,这里也诞生过深刻的哲学思想与壮丽的史诗;而我们也有着同样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红楼梦》就是我们东方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理应将其置于世界文学之林。

当我将《红楼梦》递到书店店主手中时,我希望在希腊的知识库中植入一颗来自东方的文化种子,让希腊的读者们能透过这扇窗,窥探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幽微景致,感受到东方文学独特的韵味与风骨。在这个瞬间,文学超越了国界,成为连接两个文明的丝线,让东西方在文字的世界里相互凝视、彼此欣赏,开启一场长远无声的对话,向着人类文明的更深处漫溯。

文学始终是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而我也相信文学拥有一种力量,能伴随我们抵达精神的远方。于诗人而言,采风是灵魂的游牧,“在路上”的状态是作家写作的不竭动力。此行出海之旅,于我而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游历,更是一场穿梭于不同文化、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漫游。从古老遗迹中汲取智慧,在自然风光里找寻宁静,于街头巷尾处看人间烟火……带着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向着心灵的远方坚定远航,我一直是个在路上的人。

(作者为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1日 第 1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非洲“以武会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