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我们的节日:文学名家进校园暨《印象清明》新书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2025-04-03 22:05:37   

4月1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大学、贵州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文学名家进校园暨《印象清明》新书研讨会在贵州大学图书馆阳明厅举行。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印象清明: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封面。

 

据悉,《印象清明: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一书由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浩主编,收录了25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改革先锋”获得者等获奖作家的25篇作品。文学大家们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节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图为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在致辞中强调大学在守护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角色。她呼吁青年学生通过阅读与实践,将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创新动力,倡导跨文化交流。

 

图为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

 

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介绍,“印象”系列图书是贵州出版集团响应国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而策划的,是继《印象春节》《印象中秋》《印象重阳》之后的第四本书。他透露,该系列计划出版七本,并将扩展至更多民族节日。他强调,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出版业应坚守人文关怀,去了解、去探索、去追求传统节日背后的逻辑,以精品力作守护文化根脉。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贵州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王丹;贵州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曹敏,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印象清明》主编李浩共同为新书揭幕。

 

线上嘉宾分享环节,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则臣从全球化视角剖析传统节日的意义。他结合自身插松枝、圆坟等经历,分享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个人情感,强调节气的玄妙与节日的文化负载,肯定“印象”系列图书在知识与情感层面的双重价值,认为其通过个人化表达传递文化基因。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王国平将“印象”系列书籍比作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接力赛与擂台赛。他对该系列的“生活化”与“当下性”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在当今时代,这样的文学创作既是对文化根脉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精神指引。

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以“文化凝聚力”为核心,强调清明节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重要性。他回忆70年代学校组织祭扫烈士陵园的经历,认为仪式感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他呼吁关注节日背后的哲学思考,并期待出版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激活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增强文化认同。 此外,龙一期待与贵州出版集团深化合作,以文学力量推动传统文化“破圈”。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刘建东聚焦清明节的情感浓度,通过母亲对姥姥的追思故事,探讨时间与情感的辩证关系,指出清明节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反思。他称赞“印象”系列图书作者以“同题作文”的形式展现节日多样性,并呼吁青年作家以“陌生化”手法重新观察传统,让节日文学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共鸣。

 

图为现场嘉宾分享。
 

研讨会上,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雷平阳以哲学视角解构清明,他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死亡即新生”的观念,提出节日是生死对话的媒介。他认为,节日文学需超越表面热闹,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他呼吁作家以大悲悯情怀书写生命,让节日叙事成为连接个体与宇宙的桥梁。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强调以文字记录文化细节的重要性,呼吁“用文字对抗遗忘”,并将持续关注传统节日在当代的创新表达。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包倬以彝族文化为切入点,阐释传统节日的民族性与普世性。他分享了自己创作《印象清明》中《清明如屏》的挑战:既要突破汉族节日叙事框架,又要寻找跨文化共鸣点。他呼吁保护少数民族节日习俗,并建议通过文学作品将其转化为文化符号,助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建设。

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肖勤以贵州“上山”习俗为例,将祭扫与自然复苏结合,赋予节日生态美学内涵。她呼吁关注节日背后的情感逻辑,认为人类对生死、亲情的独特体验是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艳梅表示,《印象清明》通过对烧纸、挂青等仪式的符号化书写,以及对生死命题的哲学追问,既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为现代社会如何守护文化记忆、寻找身份认同提供了文学范本。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浩分享了编书过程中作家们突破同质化的努力。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学生代表分享和赠书环节。

 

贵州大学学生代表分享阅读感受。

 

贵州出版集团向贵州大学赠送“印象”系列图书。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台山有“梁” 书声荡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