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外交”是“主权国家通过与世界各国开展体育交流、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输出等活动,以促进各国公众间的理解与信任,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改善国家间关系、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目标的一种新兴外交方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女排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通过体育交流让女排精神走出国门,从而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中国女排的本土化、民族化及国际化
中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为全世界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技术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时代加快了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如郎平一样的中国优秀排球教练,走出国门,在他国执教,培养优秀的排球人才;如朱婷一样的优秀女排运动员,通过参加国际比赛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交流学习,提升排球技术水平,为全球的排球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中国女排“十连冠”的战绩史是与世界各国优秀排球运动员持续碰撞、包容吸收、不断超越的交流史。女排精神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体育运动精神而成长起来的强大精神之力,她既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体育语言是世界性的,因而真正的体育精神也必然具有世界意义,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仅关涉本国,也对世界体育运动的格局产生影响。在“五连冠”的黄金时代,中国女排打破了“东洋魔女”在亚洲的统治,撼动了欧洲女排在世界排坛的地位。“铁榔头”郎平、“独臂将军”陈招娣等第一代女排运动员让世界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无私无畏的为国争光的使命感;第二代女排运动员冯坤、周苏红、赵蕊蕊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女排配合默契、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三代女排运动员惠若琪、魏秋月展现了乐观向上、顽强不屈的毅力;新生代女排运动员朱婷、袁心玥、张常宁、龚翔宇逆势而上、绝处逢生,女排精神震撼世界排坛。
中国女排不是世界上技术和实力最强的队伍,却是最能绝地反击冲击冠军的队伍。每次在赛场上面临绝境之时,中国女排总能用娴熟的配合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逆势而上,雅典奥运会、里约奥运会无不是如此。回顾这两届奥运会,中国队经历几次赛场失利后,反而越挫越勇,把濒临绝境的赛事打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上演了华丽逆转,最终战胜对手。这种令世界排坛为之赞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大精神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也是对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继承。
女排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郎平曾说:“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的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这句话最能诠释体育精神和体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初衷。奥运会是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体的世界级运动盛会,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女排精神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独特性,同时也有世界各国球队身上共有的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拼敢拼、想赢能赢的求胜精神等。
体育运动是最能体现全球化的项目,各国体育运动之间的交流学习从未停止过,历史上中国女排在国际化学习交流上也经历了“引进来,走出去,再引进来”的发展历程。在女排起步之初,大松精神的流入是将国际体育精神和技能“引进来”最典型的代表。而中国排球和女排精神也有走出国门的时候,中国排球第一人郎平就曾在意大利俱乐部和美国队执教;女排名将朱婷作为土耳其瓦基弗银行队外援征战“欧冠”。这些都是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走出国门影响世界的事例。女排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交流中不断前行的,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刷新最佳纪录,传承历史精神,通过交流比赛推动国际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不仅女排运动员“走出去”,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女排精神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里约奥运会夺冠之后,美联社第一时间报道,高度赞扬中国女排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直言中国女排在这次比赛中展现出“激情”和“战斗精神”。排球运动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女排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世界文化交融刺激下形成的中国的时代精神之一。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女排》)
(《人民周刊》2024年第24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