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辽宁沈阳单家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村里游客多 村民腰包鼓

本报记者 宋 飞 郝迎灿    2025-02-10 09:45:32    人民日报

夜幕降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炊烟袅袅。村民吴景景家的灶台上,麦香混着柴火气飘散开来。游客们围坐院内,等着她做的锡伯大饼出炉。

走出小院,稻田灯光秀与冰雪烟花映入眼帘,稻田小火车穿梭其间;锡伯族骑射表演、贝伦舞蹈轮番登场……这几日,单家村热闹得很。农文旅融合之下,这个锡伯族聚居的小村庄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没想到稻糠还能养生!泡一会儿浑身暖和,像被太阳晒过的稻田裹着。”长春游客刘女士说。“稻谷加工的副产品稻糠,经过发酵成为养生浴料。”村民可玉说,“米糠酵素浴”现在成了村里的招牌项目。

“叮!”手机提示音响起,民宿管家李雪打开一看,“刚接了一个订单,客人点名要睡火炕、吃特色菜!”李雪的父亲正往灶膛添柴,铁锅炖大鹅的香气渐渐弥漫整个院子,“过去娃在城里打工,家里冷清,现在天天热闹得像赶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21年,经商有成、思路活泛的村民张爱忠高票当选大孤柳村党支部书记。“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必须得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张爱忠因地制宜,找准方向,带领自然村单家村走上了“以文旅促产业、以产业富村民”的路子。

如今的单家村,正朝着“田园综合体”的目标迈进——稻田画观光、冰雪乐园、艺术研学、康养民宿等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冬季,单家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冰雪项目收入300万元。

坐在自家热炕头,村民刘会勤细算去年的增收账:将部分宅基地租给村集体年收入3000元,到企业打工月薪4000元,土地流转每亩年收入1000元,村集体以资产入股企业,村民年年得分红……腰包鼓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24年,全村人均增收4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

农文旅融合,发展加速度。单家村里的每一缕烟火,都升腾着村民对好日子的期待。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10日 第 0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然气带来了新生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