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重庆一对80后夫妇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增收

一双小布鞋 致富好产业

本报记者 姜 峰    2025-01-27 08:33:14    人民日报

重庆巫溪县文峰镇,在大巴山深处。

从一间门面的小作坊,到5000平方米的大厂房——80后夫妇何财明和张啟翠的布鞋生意,如今越做越大。

早些年,夫妻俩去江苏张家港市的纺织企业务工,一去就是17年。攒下了手艺、见识和积蓄,但“心疼娃娃总在电话那头喊妈妈”,两人决定返乡创业,用自家门面办起了布鞋小作坊。“巫溪有丈母娘给女婿做布鞋的传统,市场基础很好。”个头不高、脑瓜灵活的何财明说。有赖政府帮扶,夫妻俩一步一个脚印,注册了企业,门面也越租越多。

鞋帮布料、鞋垫鞋底,起初都得从江苏进货。“一双鞋卖30元,15元给了供货商。”何财明既做采购员又当推销员,四处奔波落下脚疾。“听说丝瓜络能通经活络、清热消肿,我就用丝瓜络给他做了双鞋垫。”张啟翠说。

“穿了几天还挺舒坦,就试做了一批售卖,客户反响也不错。”夫妻俩萌生了制作原生态丝瓜络布鞋的想法。说干就干,何财明跑到江西学习丝瓜种植技术,回来动员乡亲们育苗种瓜。

可是,大巴山里遍地种着玉米和土豆,几时种过丝瓜?“大家当时一致表态:不种!”文峰镇利民村村民李国华笑着回忆。当时,玉米亩产值1500元左右,何财明承诺:“只要种丝瓜,一律按这个价格兜底收购。”

就地取材,销路咋打开?何财明去浙江的电商培训班学习,回来培养了近20名员工搞直播、当客服。“起初3个月,每天只能卖出一两双鞋。”张啟翠回忆,“经过3个月培育,直播间终于火了。”为了按时发货,鞋厂全员上阵,快递企业也派人来现场服务,“虽然忙到深夜肚子咕咕叫,但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丝瓜套种玉米、土豆,李国华家的地,如今每亩收入6000元。文峰镇上,有100多户村民种起了丝瓜,给何财明和张啟翠的鞋厂提供原料。如今,夫妻俩不光盖起了5000平方米的厂房,吸纳了百余名员工,还自己配套生产鞋底。“田间+车间+直播间”三产融合,带动当地600多人就业。

布鞋卖了120万双,线上销量占七成,销售总收入3000万元;产自大巴山的布鞋,三成卖到了江浙沪地区——捋捋2024年的成绩单,夫妻俩自豪不已。

鞋厂直播间,90后员工姚正香在镜头前吆喝,打包发货的同事们更是没得闲。“小姚是直播带货能手,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张啟翠说。

张啟翠的大儿子今年读大二,学电子商务。“咱企业现在全平台粉丝上百万,可得好好运营!”工厂快放假了,夫妻俩计划带家人出去旅游,“好好放松放松,新年再撸起袖子加油干!”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7日 第 1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二O五所社区中医馆,十年有了大变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