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甘肃平凉传承发扬崆峒武术文化——

特色健身拳 打出精气神

本报记者 宋朝军    2025-04-22 08:23:34    人民日报

清晨,布谷鸟的叫声回荡在崆峒山间,阳光穿过林间薄雾。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崆峒派武术的代表性传承人陈虎练完早课,从南台赶往中台,又和同事们一起,穿上武术练功服,托起掌心、屈肘向外……大家摆好崆峒武术养生拳的阵势,准备为待会儿上山的群众献上一场精彩展示。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不仅是一张文旅名片,还是当地群众日常休闲的首选地。中台和南台等8个台的地势较为平坦,海拔1881米的中台面积最大,也是陈虎现在的工作台。

养生拳展示开始,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一套拳有将近50个动作,打下来要5分钟。不少游客上前,围着陈虎讨论其中细节。“每次先给游客讲讲崆峒武术养生拳是什么,再带着大家练上一个小时。”陈虎说。

崆峒武术创立于崆峒山,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陈虎在山下长大,15岁时开始习武。16年来,他不但成为当地崆峒武术练习者中的翘楚,还成了崆峒武术养生拳的推广者。

“崆峒武术养生拳由崆峒武术中的招式衍生而来,更适合大众习练。”陈虎表示,这里自古尚武,武术和生产生活结合紧密,挑货用的扁担、掸灰用的拂尘等都能作为练武工具,并发展出舒展筋骨、抵御严寒酷暑的强身招式。

去年底,崆峒山景区重新整合崆峒武术男子表演团队,陈虎作为负责人,每天带领8名成员在这里进行养生拳的展示和推广,不少游客被深深吸引。“去年,几名外地游客看了我们的展示后喜欢上了养生拳,在这里多住了一周,每天上山跟着练。”陈虎说。

崆峒山下,崆峒古镇道路交织、石桥映水,崆峒文武学校就坐落于此。学校里,一群孩子正练得起劲。

平常,陈虎和学校武术教师们一起教孩子们练崆峒武术养生拳。“孩子们大多十几岁,适合这个强度和节奏。”崆峒文武学校校长王镖表示。如今,学校将养生拳和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大课间。

近年来,平凉市依托崆峒武术传统文化,积极推广崆峒武术养生拳,在景区、公园、社区和学校等地设立展示和学习点位,促进传统文化和科学健身相融合,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我们正在创编更加细致的健身拳体系,为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全民运动健康提供助力。”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爱平表示。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2日 第 1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骏马奔腾永向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