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回忆我的母亲李承仙(二)

在日本种下“敦煌”的种子

常嘉煌(口述) / 本刊记者 何娟(整理)    2025-04-08 19:05:23    《人民周刊》

编者按:在敦煌,自古就有致敬先驱、守护遗产、铭记先辈、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学者踏沙而行,弘扬优良的传统,赓续古老的文明。20世纪30年代,在常书鸿等人的推动下,“敦煌学”应运而生。1996年,李承仙、常嘉煌母子继承常书鸿遗愿,在甘肃党河开凿现代石窟,完成了延续敦煌文明的又一伟大创举。

2024年是常书鸿诞辰120周年、李承仙诞辰100周年,他们的儿子、著名画家常嘉煌在本刊开设专栏“嘉煌说敦煌”,回顾常氏家族的文化苦旅。

 

常嘉煌幼年与父亲常书鸿、母亲李承仙、姐姐常沙娜在北京合影。(常嘉煌供图)

 

我的外公很严厉,但是外婆很和善,特别宠爱我,他们位于天安门对面垂露胡同里的小院,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家。

1957年的一天深夜,我被母亲摇醒,她匆匆与我告别,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睡意蒙眬间,我亦懵懂。第二天早上,看到枕边放着一块小鹿糖,我满眼喜悦追着外婆找妈妈,得知爸妈去了日本,春节后才能回来,我大哭一场。那年我虽然很小,但早已听说过很多抗日战争的故事,因此对日本没有好印象。

当时,中日两国还未建交,关系十分敏感。日方甚至同台湾当局建立“外交关系”,采取反华政策,公然挑衅中国。中方坚持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目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在此背景下,受日本《每日新闻》社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确定,我父亲常书鸿担任团长,母亲李承仙以及康大川、崔泰山共四人组成敦煌艺术展工作团,携带包括敦煌壁画、彩塑摹本及摄影图片等共计300多件,赴日举办“中国敦煌艺术展”。

由于台风天气,运送展品的船期延误,1957年12月31日才到日本。与此同时,《每日新闻》对这项活动多次跟进作预热报道,日本国民对“中国敦煌艺术展”的关注度和热情持续高涨。

很多人关注展品的呈现、展览的成果,母亲则默默承担了很多幕后工作,比如策展、布展。她事先在国内做好了展品照片和平面布置设计,编辑好目录和资料。首展会场设在东京都日本桥高岛屋百货商店八层,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但需等到晚上6点营业结束后,才可以入场布展。时间紧,任务重,母亲带领100名日方工人,跨年夜加班加点,在6个小时内完成了布展工作。

1958年1月5日到2月19日,“中国敦煌艺术展”在日本东京和京都两地连续展出。父亲在《九十春秋》回忆录中写下:一位负责日本文化交流协会工作的日本朋友对我说:“敦煌艺术在日本展出的成功,是不能以10万观众、3万目录、120篇报刊文章、20次座谈会等有限数字来估计的。如果一定要照上面这样计算的话,那只是原始的种子,这些种子埋在日本土地上之后,会发芽生长。”

敦煌的种子在日本生长,父亲、母亲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中日民间外交的种子也跨越时空,来到中国落地发芽。母亲带回一个装饰海贝海螺的小盒子,让我好好珍藏。那是他们在日本前首相片山哲家做客时,片山哲的女儿片山光照送给母亲的礼物。30年后,我每次在日本举办画展,片山光照总是着盛装和服到场祝贺。

从日本回国后,母亲又踏上敦煌的热土,她把我送到位于景山后街的文化部托儿所,春天送进,暑假接出,每个周末都由一位阿姨陪伴我。几十年后,我发现托儿所老师寄给父母的信,上面写着:请把你们的照片寄来,否则孩子会忘了你们。

老师没有等到父亲、母亲的照片,外公也永远离开了我。小学一年级,我随外婆来到上海的姨妈家,这是我的第三个家。

姨妈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我,她非常严厉,但使我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我长期居无定所的童年里,父亲、母亲常年不在身边,每当同学欺负我时,姨妈不仅挺身而出保护我,还向人介绍我父亲、母亲在敦煌的工作,她教我自信自强。

后来,为了资助杭州亲戚,父亲每月付出高额抚养费,把我寄放在杭州大伯家。西子湖畔,气候宜人,物产丰美,这里与西北大漠的生态环境截然不同,我在杭州经历了和父亲一样的青少年生活,从此对故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环境和条件变好了,我反而更加想念母亲。母亲出身书香世家,原本生活环境优渥,为了父亲和敦煌,她从江南水乡移居西北大漠,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还要参加农业劳动,照顾全家老小的琐碎生活,做饭、洗衣、整理家务……将花样年华献给家庭和事业。结婚那年,父亲去兰州接她,只带了两件礼物:一个哈密瓜和一袋大米。这袋米成了母亲每顿饭必不可少的“主食”。她说南方人吃面总感觉不饱,所以父亲每次都会准备一小碟米饭。

 

(《人民周刊》2025年第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5期

上一篇:今天,年轻人如何欣赏中国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