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勇士护“龙珠” 阻敌增援路

——《烽火战旗扬》之“杀敌英雄连”

《烽火战旗扬》创作组    2025-03-16 11:49:14    《人民周刊》

编者按:为展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英雄风采,向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本刊将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烽火战旗扬》。这部作品由罗援、叶征两位资深军事专家精心策划、领衔创作,叶征担任主笔,众多专家、文学爱好者参与。创意源于2015年9月3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战旗方队,讲述每面战旗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彰显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本期刊发第十二、十三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杀敌英雄连

授旗时间:1940年8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第129师386旅17团1营1连

授旗领导机关: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党委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该连前身为1928年5月诞生于河南省光山县的赤卫队一部;1936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31军参加长征,到达甘肃会宁;1937年编入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1938年1月,和772团3个红军连一起编入八路军129师新兵团,同时129师新兵团改称129师补充团;1938年7月,129师补充团改称129师386旅补充团;1940年6月,该连改编为129师386旅17团1营1连;1942年1月,编入太岳南进支队,为17团1营1连;1943年初,编入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为17团1营1连;1945年10月,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队13旅37团1营1连;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3旅37团1营1连;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13军38师112团1营1连;1996年10月,改编为武警机动38师112团1营1连;现为武警部队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1中队。

 

图为“杀敌英雄连”荣誉战旗。 (资料图)

 

1940年8月,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八路军129师386旅17团1连奉命坚守咽喉要道龙珠寺地域,阻止日军向北增援,确保主力和人民群众完成交通破击战任务。

根据上级命令,1连必须在规定时间里死守阵地,不让日寇前进一步。于是,一场140余名手持简陋武器的八路军勇士,与230余名日寇的生死对决,便围绕龙珠寺的争夺展开。

在1连连长张家才带领下,1连于8月20日当晚摸黑进至阻击区域。借着一片星光,心细如发的张家才仔细观察了战场地形。

龙珠寺位于山西沁县城北23公里处,是仙鹤山中的一座千年古刹。寺庙紧贴村落,铁路、公路都在这里交汇,确是敌必经、我必守的关隘要地。

只见黑黝黝的两座大山如两条巨龙,龙头对着龙头,将古刹夹在正中,恰似二龙戏珠一般。张家才心中不禁叫好:“真是个龙珠,决不能落入日寇之手。”

作战地域依山傍路,便于扼守,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于是张家才指挥全连占据了路旁制高点,构筑防御工事。一夜间,锹镐声在仙鹤山的峡谷中“叮当”作响,破晓时分方静了下来。

天刚亮,17团副团长吴隆煮突然出现在龙珠寺前沿,直接指挥1连作战。吴副团长是386旅出名的战将,多次受到旅长陈赓表扬。他的到来,让全连官兵感到接下来肯定是一场恶仗,心头不由都暗自较上了劲儿。

吴副团长一到,立刻与张家才连长商定了防御部署:1排占领高地西边,控制铁路,一旦发现敌情,坚决把敌人卡死在高地以南;2排据守高地以东,防止敌人从东边迂回进入村内;3排阻在村西北口老槐树下,堵截从公路进犯之敌,并配合高地封锁铁路、公路交叉路口。

安排停当后,吴隆煮把1连干部都叫到身边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晚我团和57团将权店到漳源的铁路全给掀了!”

在按捺不住的掌声中,吴隆煮接着通报了敌情:日军第36师团两个大队200余人、骑兵30余人,在板津大队长指挥下,正从西塘、左城两个方向扑来,离这里已经不远,企图给我三千破路大军背后插上一刀。能否守住龙珠寺,关系到整个交通破击战的成败,关系到破路大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危。话到这里,他严肃地盯着张家才连长强调:“你们是红1连,一定要在这里死死咬住敌人,决不能让鬼子通过龙珠寺。”

之所以叫1连为红1连,是因为1连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班底,连史可追溯至1928年的黄麻起义,有着光荣的战斗传统,打过许多硬仗、胜仗,1935年剑门关战斗中,曾获“夜老虎连”称号,是17团战斗作风最强悍的连队。

由于八路军在敌后坚持抗战扩展很快,为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老连队都作为火种,分到了各新建单位,红1连就这样编进了17团。也正因如此,这次艰巨的阻击任务,才落到了1连头上。

张家才当即表示:“请首长放心,红1连没孬种,人在阵地在。”

“鬼子来了!”前卫哨突然传来警报。吴隆煮立即下令:“准备战斗!”

不久,从远处的公路上日军探出了头。前面是步兵,中间夹着十几匹军马,后面跟着炮兵,拉着几门山炮。车辚辚,马萧萧,一副耀武扬威的架势。

埋伏在村西北口的1连3排最先迎敌。当日军进入到30多米的时候,全排瞬间集火射击,30多颗手榴弹同时腾空而下。

突如其来的痛击,让敌人顿时死伤一片,乱作一团,人窜马嘶。

大队长板津是个见过世面的家伙,急令队伍停止前进,稳定情绪,退至山下。他用望远镜一阵张望,遂命令山炮向我阵地还击。

隆隆的炮声中,吴隆煮要求各排加强隐蔽,自己则站在一堵断墙后面冒着飞沙走石观察着敌人的动向。张家才连长急切地说:“吴副团长,这样太危险!”

吴隆煮却若无其事地说:“不要紧,烟雾大,站着才看得更清楚。”

大约半个小时后,他听到日军炮火转向村南高地,判断敌人将在那里发起攻击,于是直接跑到1排阵地,让战士们准备好手榴弹。

果不其然,板津调整了部署,把进攻重点放到了村南,用一个中队的日军,加上沁县警备队的伪军向高地冲来。不一会儿,敌人便在炮火掩护下摸到了1排阵地跟前。当只剩二三十米时,1排战士接二连三将手榴弹甩了出去。只听一阵炸响,偷袭的敌人、伪军纷纷倒在硝烟中。

1班趁势跃出战壕,冒着密集的炮火,挥着大刀向后撤的敌人追去。卢班长冲杀在全班最前面,用他那结实的胳膊将手榴弹甩出了五六十米,精准落在敌人堆里,炸得敌人血肉横飞。

突然,奔跑的卢班长被侧射子弹击中,踉跄几步甩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扑倒在地上,壮烈牺牲。

一班机枪手一边悲痛地高声叫道:“班长!”,一边立即狠命还击,把侧翼的敌人一连扫倒了好几个。

此时,天空乌云密布,战斗越打越激烈。板津见两个方向都突不破,便转向高地东面的2排,发起了孤注一掷的凶狠攻击。

吴隆煮马上派通信员到3排阵地传达命令,让张连长组织火力从西边侧击敌人,支援2排阵地,自己则跃出掩体,冒着炮火冲到了正激烈战斗的2排阵地。

“副团长,这里危险!”2排战士急切地喊道。吴隆煮只当没听见,提着“三八大盖”,一跃进入了掩体。

一群敌人沿着铁路路基呈扇形展开,向高地围攻上来,离顶端的2排越来越近。

吴隆煮镇定自若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坚决守住,决不让小鬼子从我们身上踏过去!”全排干部、战士怒目圆睁,端起上好刺刀的大枪,严阵以待。

敌人离阵地仅剩20多米的时候,2排战士投出了一排手榴弹。趁着爆炸后的气浪和滚滚硝烟,吴隆煮对着战士们大喊一声“跟我上”,端枪率先跃出战壕。

“杀!”身经百战的吴隆煮大喊一声,左突右击,身手敏捷,先后刺倒了3个敌人。

敢拼刺刀的军人本就不多,敢拼刺刀的团长更是凤毛麟角。但在当时八路军装备差、子弹少的情况下,白刃格斗竟成了八路军压倒敌人的重要法宝。这对于自诩格斗大国的日本,是万万没想到的。

在吴隆煮的带领下,2排20余名战士紧跟其后,有的用大刀,有的用刺刀,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敦实的6班班长赵林是17团有名的刺杀标兵,骁勇异常,只见他瞅准一个空子,一个挺身跨步突刺,不偏不斜刺中了敌人的咽喉。随即又回转一枪托,砸在另一个敌人的小腹上。第三个敌人冲上来时,赵林后退一步,枪刺向上一挑,拨开了敌人的致命刀锋。当敌人收枪又刺时,他身形侧闪,飞起一脚,将敌人踢翻,趁势把刺刀狠狠扎进了敌人的腹部。

赵林酣畅淋漓地干掉了3个敌人,回头一看,吴隆煮副团长背靠石壁,正被两个敌人缠住,情况危急,于是怒吼着冲了过去。

敌人吓了一跳,惊慌回头,吴隆煮抓住机会,迎面一个突刺,将一个敌人刺倒。

剩下的一个敌人见势不妙,正想逃走,却被吴隆煮和赵林一前一后夹住,同时在其腰间和肚子上戳进了两把刺刀,给送上了西天。

为了不让日寇靠近“龙珠”一步,八路军的团长与战士肩并着肩、背靠着背,与敌展开生死肉搏,留下了战场上的一段佳话。

正当敌我双方拼得难解难分之际,张家才连长带着3排部分战士从敌侧面冲了过来。已杀红了眼的红1连官兵,个个奋勇,刀刀致命,通过两面夹击,使窜上高地的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余的几个漏网之鱼顺着铁路狼狈逃进了山腰里。

凶狠的日寇指挥官板津见强攻未果,肉搏又处于下风,便再次命令几门山炮轮番开火,把1连据守的高地炸得面目全非,焦土累累,整个龙珠寺和村庄都弥漫在呛人的浓烟中。

八路军老战士伏在战壕里痛恨不已:“老子要是也有炮,就把小鬼子炸回到岛上去。”

吴隆煮副团长在炮火中穿梭往返,组织1连在敌步兵未进攻之前,迅速修补炸垮的工事,从敌人尸体上搜集补充弹药,随时准备再战。

正当吴隆煮举起望远镜,又站在前沿工事边观察敌情时,一发炮弹呼啸而来。他预感不好,一把推倒身边的通信员。炮弹爆炸,无数弹片、碎石横飞,将他多处击伤,人倒在了血泊里。

通信员爬起来哭喊着:“副团长!”冲过来给他包扎伤口。他用一只手撑起身体,喃喃地说:“莫管我……”又继续指挥战斗,直至昏厥过去。

下午3时,躺在龙珠寺祠堂断壁残墙后面的吴隆煮再次醒来,得知阵地还在1连手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挣扎着坐起,断断续续地对张家才连长说:“一定要守住……阵地……杀尽鬼子。”说完双眼瞪着前方,停止了呼吸,年仅26岁。

英勇盖世的吴隆煮副团长,1914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曹门湾的一个贫苦农家,1930年当红军,随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身经百战,参加了长征,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却倒在了护卫“龙珠”的阵地前。

1连战士群情激愤,决心为副团长报仇,将悲痛化作力量,从上午到下午,再到黄昏,连续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扛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炮击,始终让日寇不能越过龙珠寺半步。

一整天的恶战,也让1连付出了沉重代价,140多人的连队,打得只剩下了50多人。两个排长相继负伤,连队能战斗的干部只剩下连长张家才和1排排长甘学林两个人了。

敌方大队长板津这边也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于是叫来伪军侦察队长问:“对面八路的386旅的干活?你们情报的大大的不准。”伪军侦察队长捣蒜般地直点头:“太君,就是386旅的,他们太厉害了!”

386旅是八路军打出了名的部队,曾被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考察后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旅。狡猾的板津倒吸一口凉气,心里盘算着白天强攻不行,那就晚上搞些名堂。

夜色降临前,连长张家才靠在一个炸剩半截的树干上思忖:“鬼子白天没能冲过龙珠寺,晚上很可能会前来偷袭。”望着一天一夜没睡觉、没吃饭、极度疲劳的战士,心里琢磨着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他对1排排长甘学林说:“马上把各班班长叫来,大家商量下。”

人齐了,张家才看着大伙被战火熏得黢黑的脸说:“大部队和人民群众破路正在紧要关头,团里给我们的任务是守到明天,为这,副团长把命都搭上了。今晚是关键,鬼子一定不会老实睡觉。咱们是有名的‘夜老虎连’,白天没吃亏,晚上也不能让鬼子占了便宜。”

大家心领神会,这个说“主动下山夜袭鬼子,打乱鬼子部署”,那个说“弄死一个鬼子够本儿,弄死俩赚一个”。

见众人意见一致,张家才要求剩余人员发扬红1连和“夜老虎连”战斗精神,决不让敌人得逞,并挑出6名战斗骨干组成了夜袭小组,由6班班长赵林带队下山主动袭击敌人。

赵林领命,带着7人一闪,消失在黑暗里。

过去了一个小时,山下还没传来动静。张家才连长放心不下,独自来到前沿阵地巡哨,忽听高地下面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由于天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他立马停下脚步仔细辨听,警觉地感到是敌人来偷袭了,连忙大喊一声:“有情况,准备战斗!”

话音刚落,一声尖厉的枪声撕破了寂静的夜空,已摸到阵地前沿几十米的敌人哇哇叫着冲了过来,爆炸声在黑夜里犹如天崩地裂,龙珠寺在爆炸的火光中时隐时现。

眼看着敌众我寡,阵地不保。千钧一发之际,敌人背后突然传来一阵枪声,进攻的敌人顿时阵脚大乱,仓促应战,连滚带爬退下山去。

原来,赵林的夜袭小组下山后,还没来得及动手,就瞅见敌人偷偷摸摸地上来了,于是悄悄跟在后面,抄了敌人的后路,挫败了板津摸营的阴谋。

不一会儿,远处山下突然又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张连长分析是返回的敌人包围了赵林的夜袭小组,内心万分焦急,遂命甘排长带领3个战士下山接应。

甘排长被敌人阻在途中,没能成功。处于绝境的赵林班长和6名勇士奋勇拼杀,宁死不屈,终因敌众我寡、弹药耗尽,全部壮烈牺牲。

枪声大约持续了一个时辰后,渐渐稀疏,山谷恢复了平静。张家才连长钢牙咬碎,朝着山下的方向默默脱帽致敬。

突然阵地上有人一声长啸:“小鬼子!”接着阵地上骂声此起彼伏,如黑夜的惊雷,在山谷中长久回荡……

日寇指挥官板津望着高处的龙珠寺方向无计可施,黑灯瞎火连炮都打不出去,只好就地安营扎寨,等待援军和天明。

就在这晚,百团大战首战告捷,把正太沿线各站点的日寇打得措手不及,交通瘫痪。人民群众配合八路军,拔道钉、掀铁轨、烧枕木、毁路基、剪电线、夺炮楼,出了口恶气。

凌晨5时许,17团主力腾出了手,从牛寺方向增援过来,把以板津为首的日寇反压在了龙珠寺东南的山地里。

红1连战士迎着黎明前的曙光,冲出阵地,向敌人讨还血债。经过一番激战,将这股敌人大部消灭,只剩几个残兵仓皇逃回据点。

太阳出来了,一缕金光顺着龙脊、龙头照在了两山之间的龙珠寺上,晨钟骤然响起,“龙珠”瞬间身披万丈红霞。

打扫战场时,龙珠寺阵地上留下了100余位红1连勇士的遗体。

当张家才带人将吴隆煮副团长和赵林班长并肩作战的英雄遗体抬起收殓时,红1连仅存的30余人原地立正、敬礼,被战火熏得黢黑的脸上神情无比刚毅。

百团大战后,为了表彰386旅17团1连不畏强敌、誓死将日寇阻击在龙珠寺阵前的英勇行为,386旅党委特授予该连“杀敌英雄连”荣誉称号。

与1连并肩作战、为战胜日寇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副团长吴隆煮,2014年9月1日被我国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受到后人世代敬仰。

(执笔人为叶征、欧阳青)

 

(《人民周刊》2025年第4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4期

上一篇:一条蕴含文化密码的空间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