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广东东莞樟木头镇官仓社区集聚创作人才

一个村何以吸引70多名作家

本报记者 贺林平    2025-01-06 08:59:41    人民日报

 

图为作家村举办的墨隐雅集。
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幽深的三家巷里,有一栋青砖屋,墙上并排挂着“陈启文工作室”“莫华杰工作室”两块牌子。

青年作家莫华杰的工作室内,摆着一本书——《世界微尘里》,他称之为“纪实文学自传体”。在广东打工多年,莫华杰干过流水线工人、饭店服务员、工厂业务员等。“我从广西村寨里走出来,成为一名专职作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来到作家村。”莫华杰说。

为作家营造“家”的氛围

房屋修旧如旧,成为作家工作室;楼顶平台上,桌椅和大遮阳伞形成公共空间,文学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官仓社区保留着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官仓古村,处处能感受到文学与乡愁的双向奔赴。

时间回到20年前。彼时,东莞以樟木头镇为重点,展开一场“建村”行动:2005年,东莞成立文学艺术院,聘请评论家雷达担任名誉院长;2006年,东莞启动了面向全国的作家签约计划,吸引10多名作家来此创作;2010年,东莞创建作家村文学品牌。

“一个作家群落形成了。樟木头镇因势利导,配备了专职人员为作家服务,为作家营造‘家’的氛围。”东莞市作协樟木头分会主席王康银回忆。

作家村成立10多年来,各地作家被浓厚的文学氛围吸引而来,在此居住和创作。如今,作家村已是74名作家共同的“家”,其中有30多名加入广东省作协,20多名加入中国作协;有《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喊山》《国家订单》《生命的呐喊》《红骆驼》《回乡记》等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

“关起门写作,打开门改稿。”作家赵勤说,“文学创作讲究这两点,作家村恰好都具备了。”

文学氛围“熏”出好作品

2008年,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启文第一次来到樟木头镇,一住就是10多年。“这里依山傍水,推门见绿,是再好不过的写作环境。”陈启文说。

当时,莫华杰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读书,尝试写作和投稿。有一次,他来樟木头镇参加活动,结识了陈启文,开启了他们之间文学创作的师徒情。接下来,莫华杰一有空就来这儿,找灵感、搞创作,跟作家们聊文学。再后来,莫华杰决心专职写作。

专职写作并非一帆风顺。在陈启文指导下,莫华杰头回试着写长篇报告文学就碰了壁。“深入采访要扎实,谋篇布局要精巧;既要有纪实性,又要运用小说语言,太难了!”莫华杰说。绞尽脑汁写出的第一稿,被改成“大花脸”。陈启文耐心的引导,让莫华杰慢慢摸到了门道:“写人要写活,抓住细节,还要写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村里转转,总能巧遇作家。莫华杰记得,有一名作家在握手前掏出一把小梳子,把自己的胡子梳得整整齐齐,才郑重地伸出手。这个细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以后,他特别注意观察人们的举手投足,捕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笔下人物跃然纸上。

经过不懈创作,莫华杰的写作渐入佳境,作品陆续在《花城》《作家》《山花》等专业期刊发表。2018年,莫华杰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那一年,他动笔写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潮》,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作家村的生活,都成了重要的故事线索。陈启文说:“作家村独特的氛围,把他‘熏’出来了。”

作家村迎来新业态

2023年起,广东省有关部门在官仓社区全力打造作家村实体部落,对社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筑群进行连片改造,保护修缮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塑造充满乡愁记忆的文艺创作空间。

“在‘硬件’建设基础上,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探索‘文学+旅游’‘文学+影视’‘文学+教育’等融合发展路径,持续在数字版权登记、周边文旅资源开发、文创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进行尝试,导入优质活动‘软件’,进一步聚集人气、激发活力。”樟木头镇宣教文体旅办公室主任欧阳莲芬介绍。

作家村里,艺术创作区、休闲文旅区、公共文化展演区等特色区域已具雏形;墨隐书房、村史展馆等配套设施开门迎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花城》创作出版基地相继入驻。

“人多了,村子旺了,生活更红火了。社区常住人口增长了30%,居民房屋出租率从50%提升至98%。”官仓社区党委书记蔡仕明感慨道,“300多年历史的官仓,变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示范村,这是文化赋能、文化引领实在可见的成效。”

而对莫华杰来说,他的“村生活”还在继续。2022年,他的第二部长篇作品《世界微尘里》出版,获得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首届漓江文学奖。“文学梦激励我向更高处攀登。”莫华杰说。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6日 第 12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基本陈列每月上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