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北京时隔40余年再发现鱼类新种

北京花鳅:全球首个以新式拼音“Beijing”命名的鱼类

2025-02-28 16:57:45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北京地区时隔40余年再度发现鱼类新物种——北京花鳅(Cobitis beijingensis)。这种鱼类零星分布于北京潮白河等水体中,种群数量相对稀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野外工作采集、确认了这一新种。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新式拼音“Beijing”命名的鱼类物种。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在《动物系统学与演化》发表。

体长仅5厘米左右,躯干布满黄黑相间的花纹,科研团队为一只北京花鳅拍下“证件照”。这条作为正模标本的北京花鳅为雄性个体,是科研团队在密云区十里堡镇潮白河中采集到的,借助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等诸多研究手段,科研人员确认它是一种新发现的鱼类。

生物学研究对新物种最常见的命名方式,就是引用发现地点、物种特征等特点。北京花鳅的命名听上去简单直接,但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赵亚辉表示,这个名字大有深意。1855年,俄国鱼类学家曾将鳊以威妥玛式拼音法的北京(Peking)一词命名,而北京花鳅的英文名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拼音“Beijing”。

“我们希望它成为北京淡水鱼类的符号,公众在关注新物种的同时,其他‘土著鱼’也能得到相应保护。”赵亚辉说,科研团队在查阅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鱼类历史标本时,发现上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就曾有北京花鳅捕获记录,可以确认该物种是自然分布于北京地区的,并在北京的五个水系均有分布。

赵亚辉表示,在流速较缓、泥沙底质且水生植物茂盛的清澈水体中,才能发现北京花鳅。历史标本显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北京花鳅在1980年后就已十分罕见,2000年至2010年期间几乎没有标本记录。在近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北京市持续舒缓人类活动对于自然水体的压力,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改善水体污染问题,并通过持续的增殖放流改善鱼类种群状况。

“北京花鳅栖息的微生境得到保护,种群规模才能恢复,我们才有机会采集到关键标本,这是北京鱼类多样性呈现向好趋势的标志。”赵亚辉介绍,2020年前后的实地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土著鱼类已由2010年前的大约40种,逐步恢复至60种左右。

现在,这些小家伙也面临着新的生存威胁——外来鱼类的入侵。赵亚辉说,近期调查发现,北京水域其他水生外来物种的数量、分布范围和种群密度都有显著上升趋势,如何防控治理外来物种、保护本土鱼类将成新课题。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州:“六无六有”综合救助点亮希望之光
下一篇:清华拟扩招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