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图片频道 > 正文

江西南昌:城南“龙” “游”四海

人民网记者 毛思远    2025-01-26 10:41:01    人民网-江西频道

“城南龙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克滨正在制作龙灯。史克江摄

 

春节将至,记者走进江西省南昌市城南龙灯生产基地,扎龙头、粘龙须、缝龙鳞……师傅们都在完成自己手中的工序,一片繁忙景象。

“春节前这一个月的订单量就有3000多条,占到全年订单的30%以上。”“城南龙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克滨介绍,“临近春节,是城南龙灯‘出海’的最佳时机。从我们的订单就能看出来,世界各地对于舞龙的热情。”

 

史克滨的弟子谢郭锁正在扎制龙头。人民网记者 毛思远摄

 

登录城南龙灯官网看到,有英语、日语、韩语等多个语言版本,不仅有多种龙灯类型的介绍,还对城南龙灯的功能、文化等进行普及,并配有多种语言的安装视频,大大提升了城南龙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效果。

 

工人们正在拼接“鱼灯”。人民网记者 毛思远摄

 

“尺寸、材料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订制,有些客户喜欢体型大一点嘴巴尖一点的龙灯,舞起来更有气势。有些客户要求体型圆一点,具有现代风格的龙灯,或是迷你龙灯,供应年轻化的市场。”正在赶制“板凳龙”龙头的谢郭锁说道。

 

谢郭锁手持“稻草龙”向记者介绍龙灯的类型与变迁。人民网记者 毛思远摄

 

据了解,城南龙灯起源于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有700余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作工艺多达一百余道,包括古法扎制龙头、龙身、龙衣,还融合竹编、剪裁、印染等工艺,极其讲究。

 

校园内,史克滨带领学生体验舞龙技艺。王蕴蓉摄

 

在传承中,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传承人们在保留核心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对龙灯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改进后的城南龙灯引入LED节能灯等现代科技元素,轻巧方便、绚丽多彩,不仅有多人舞动的大龙灯,也有适合单手舞动的小龙灯,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这项技艺兴趣的提升,许多在南昌读书的外国学生也会专门来到基地,跟着传承人学做龙灯、舞龙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城南龙灯已经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和喜爱。

 

南昌市城南龙灯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在赶制龙灯。人民网记者 毛思远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