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免密支付”,为何一不留神就开通了

王崟欣    2025-03-27 11:03:13    人民日报

3月26日,本报经济版刊发文字报道《“免密支付”风险怎样防范》并发布相关短视频。许多网友留言反馈:“不是我们想开,是它老弹出来,一不留神就开通了”“买东西时常常自动弹出‘免密支付’的窗口,不知道奥秘在哪儿”……

“免密支付”原本是为了提升消费者的支付便利性,为何却因诱导开通而被消费者诟病?如何规范此类行为?记者进行了采访。

“提供‘免密支付’服务,本质上是支付平台出于利益考虑的一种商业行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唐敦哲认为,由于“免密支付”能够极大程度缩短支付链条、提升支付效率,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在页面设计上做文章,让“免密支付”的开通具有诱导性。

唐敦哲分析,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支付平台能够显著增加收入,降低运营成本。由于“免密支付”的开通,消费者在支付时的环节减少,降低了交易过程问题的发生率,平台用于处理此类问题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免密支付”具有一定诱导性,平台用户黏性较高,也进一步增加了平台收入。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诱导支付的背后实质上是平台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竞争激烈,支付服务利润可观。出于经营考虑,一些支付平台甚至会与银行进行捆绑,从而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唐敦哲说。

如何进一步规范管理、避免消费者钱财损失?

唐敦哲建议,首先,页面在视觉设置上不应明显诱导,“同意开通”的按键不应比“不开通”更明显,或者在开通时增加人脸识别等步骤,以非常明显的方式告知消费者开通风险。对于已开通的行为,要降低关闭难度、减少关闭操作步骤,可以设置撤回期,如设置24小时或48小时内一键撤销等。

其次,要加强监管。在技术上,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异常开通、开通后的盗刷等潜在的不合理消费行为进行监测,同时设置物理隔离和分级账户,例如“免密支付”的金额上限,帮助消费者保持理性。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如何在开通“免密支付”时注意分辨,开通后如何关闭,开通可能带来哪些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典型案例宣介,特别是强化对老年消费群体的宣传教育,帮助其远离平台“套路”。

“规范‘免密支付’开通行为,离不开各方协同,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支付环境,守护好消费者的‘钱袋子’。”唐敦哲说。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学生课堂“搬”进大自然
下一篇:畅行京津冀,跟着无人驾驶重卡跑货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