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第41次南极考察——

大海捞“珠”

2025-02-28 10:04:02    人民日报海外版

船时下午3时,“雪龙2”号驾驶台格外热闹。考察队员们三三两两站在窗边,举着望远镜极目远眺。“抢”不到望远镜的队员则掏出手机,瞪大眼睛,放大相机倍数,努力寻找着什么。

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出去,天空一碧如洗,阳光明晃晃地照在海面,波光粼粼。阿蒙森海湛蓝澄澈,洁白的浮冰似拼图般点缀其间,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找到了!”水手耿冬第一个发现,语气兴奋。“在船的正前方,第二道和第三道浮冰中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大家瞬间调转视线。记者举着望远镜努力聚焦了好一会儿,终于看到隐于浮冰间的几个小红球正随波浪涌动沉浮,远远看去就像一串珠子洒落在海面。

这串红色“珠子”就是潜标,学名叫锚碇潜标观测系统,是获取长期海洋数据的重要科考设备。

布放入水后,底端1吨重的水泥重块沉入海底,浮球会把设备浮在水中,整套潜标就会像海草一样竖直悬浮在海里,不间断地测量不同水深的温度、盐度、海流等信息,收集水体中的沉降颗粒物,直到第二年被回收。打捞时,队员们获取潜标信号,遥控打开释放器,潜标上的红色浮球和观测设备就会与水下重块分离,浮出水面。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作为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阿蒙森海是南极周边海域增暖最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环南极冰盖质量损失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有重要科研价值。“这个航次我们在阿蒙森海共回收5套潜标,布放了4套。”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师孙永明说,“从中获取到的连续长期数据,有助于为理解、认识南极的海洋过程及‘气—冰—海’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回收潜标就像大海捞“珠”,是个技术活。“把速度降下来,再近点。”在“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的指挥下,船身缓缓靠近潜标。

“请水手就位,准备下艇。”对讲机里响起船长的声音。副水手长何群熟练地系好安全绳,翻身下梯。等所有人安全就位后,小心翼翼地操着橡皮艇往潜标方向前进。

“往你们的右手边开,慢一点。”驾驶台上,船长始终与小艇保持沟通,时不时提醒他们调整方向。到达潜标所在位置后,水手们载上浮球,绕开浮冰,拉着潜标往船的方向靠。将浮球送上艉甲板后,等候多时的队员们通力合作,像拔河般一点点把后面一连串观测设备从海里拉上船。这串在阿蒙森海里沉浮了一年的“珠子”,终于得见天日。

走到艉甲板,记者看到刚打捞上来的沉积物捕获器上写满了过往多个航次考察队员的心愿:“成功回收”“平安健康”“新春快乐”……

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浩瀚南大洋上,这些潜标满载希冀出水又入海,持续不断地记录数据,构筑起我们对南极认知的高楼大厦。

(据新华社“雪龙2”号2月27日电  记者黄韬铭)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份平价电费单背后的民主实践
下一篇:一路奔忙,跑出便利生活“加速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