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为京津冀三百五十万户家庭送去温暖

海底三千米 有个储气库

本报记者 邵玉姿    2025-02-25 08:37:00    人民日报

渤海湾唐山港海域,浪头拍打在小岛沿岸。小岛名为中国石油冀东油田2号人工岛,海底下约3000米处,藏着一个储存能源的“饭碗”。这是冀东油田1号储气库,也是我国首座海上储气库,于2024年11月26日正式采气投产。春夏注气、秋冬采气,来自海上的天然气,在这个供暖季温暖着京津冀地区的千家万户。

我国天然气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这“气”为何存在东部的海底?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天然气消费重要区域,也是调峰需求最大的区域。”冀东油田储气库建设项目部(储气库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张永东说,京津冀地区天然气资源匮乏,在这一区域建设储气库,通过淡季储存、旺季释放的形式供应天然气,可有效应对季节调峰、应急供气,对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储气库为何建在冀东油田?背靠唐山港,南有两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北侧有中俄东线和永唐秦输气管道并联运行,东有规划中的秦丰线天然气管道……冀东油田周边天然气管网系统完善,建设储气库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而且,相较于在地面新建储气设施,由油藏改建储气库还能节省前期勘探资金和建设成本,安全性也更高。”张永东说。

采油改储气,并非易事。“天然气对地质密封性的要求比储油高得多。”冀东油田储气库建设项目部(储气库公司)总工程师、安全总监王金忠说,要建好储气库,首先要把此前位于海底泥面以下的弃置井口和开发油藏留下的侧钻裸眼全部修复。

整个建设区域共有4个侧钻裸眼,均位于地下两三千米深处,贯穿储气库盖层。裸眼不仅“深”,直径还很小。“这就好似一个大球上扎了4个针眼大小的洞,你要找到这些洞,并把它修补起来。”王金忠说。

透过海底寻找隐藏在3000米深的“针眼”,无异于“大海捞针”。怎么个“捞”法?项目部创新了无源磁导向技术,借助磁力侧扫声呐装置先确定大致范围,然后通过技术人员在附近水域进行反复多次摸排,最终锁定裸眼的精确位置。

“针眼”找到了,怎么“补”?

“千米之外,穿针引线。”王金忠介绍,修补裸眼,要先在地面另打一口井,在地下两三千米处相遇裸眼,然后利用无源磁导向工具,通过实时的测量定位和岩屑、钻时等密切跟踪,从新打的井口逐步向海底深入贴近裸眼,实现裸眼精准重入与有效处置,确保整个储气库区域的密闭性。

“这不仅是我国首个海上储气库,还是首个由油藏改为储气的储气库。”油藏改储气,关键在于“储”。如何将来自国家管网的天然气注入深达几千米的海底储存起来?这是建库时让冀东油田储气库建设项目部(储气库公司)总地质师高广亮最困扰的难题。

天然气注入海底,其压缩压力至少要达到20兆帕。然而,从国家管网输送而来的天然气的压力只有7—8兆帕。“注气前,必须先增压;采气时,则要进行脱水脱烃干燥处理。”高广亮说,由于人工岛上空间有限,他们在距离最近的陆地区域建设了“集注站”,并建设两条海底双向输送管道,与岛上的“集配站”相连,解决了天然气注采的处置难题。

高压注气还要求建设新的注采井。需要大斜度井段密闭取芯,有较高卡钻风险;存在大段玄武岩井段,有井壁不稳定掉块卡钻风险;储层压力系数低,容易出现天然气严重漏失……建造第一口注采井时,高广亮几乎每天都和团队一起守在现场。历经一个半月的努力,在多部门协作下,项目部突破重重困难,最终高质量完成施工。

“2022年开展先导试验时,这口井的最大日注气量达到118.8万方,注气能力好于预期。”高广亮说。截至目前,共新建9口注采井,攻克地质体密封性评价、注采气能力评价、库容参数设计及配套钻井、老井处置等多项建库瓶颈技术难题,形成10余项技术专利。

目前,这座海上储气库已正式采气3个月。“与先导试验阶段相比,现在整体采气能力提升了近10倍,日最高调峰能力达到了400万方。”张永东介绍。

海上储气库中控室内,数控大屏实时显示各项数据,并轮流滚动岛上、岛下注采气现场监控。“储气库实施智慧管理,对注气、采气每个环节都实现了实时监测,确保全流程全过程安全。”王金忠说。

“这个采暖季,冀东油田1号储气库天然气供应量可为京津冀约350万户家庭送去温暖。”张永东介绍,该储气库达容达产后,每年冬季调峰保供期可保障京津冀地区约1000万户家庭天然气用气需求。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5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AI政务服务,既要“精度”又要“温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