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时政 > 正文

以精湛技术与默契配合,构筑起一道道移动风景线,武警北京总队国宾护卫中队——

一张展示大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本报记者 金正波 李龙伊    2025-04-15 08:49:00    人民日报

2024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乘坐礼宾车,由国宾护卫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
高 洁摄(新华社发)
 

首都北京,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一队身着礼宾服的武警官兵身姿挺拔,驾驶21辆白色摩托车呈箭形编队,护卫国宾车队向前驰骋。

谈及国宾护卫队,许多人脑海中都会闪过这样一个画面。这群威武的国宾卫士,以精湛技术与默契配合,构筑起一道道移动风景线。

武警北京总队国宾护卫中队,作为武警部队序列里一支“国字号”特殊分队,被誉为“天下第一骑”、流动的“仪仗队”。

重新组建1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忠诚践行“铁心向党、铁骑当先、铁骨铮铮”的铿锵誓言,先后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四铁’先进单位标兵”,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3次,成为展示大国形象、强军风采的亮丽名片。

“无论执行多少次任务,每次驶过天安门,我都感到无比自豪”

记者走进国宾护卫中队,一块红色展板映入眼帘,上面动态记录着这支铁骑中队的荣光——自2014年10月21日至2025年3月31日,圆满完成国宾护卫任务1000多场次。

展板一侧,贴着140多个国家的国旗,这是队员们护卫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奋楫破浪、坚毅前行的缩影。一个个重要外交场合以及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等,都能看到国宾护卫队员的飒爽英姿。

“作为国宾护卫事业的新传人,能够参与护航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使命光荣而神圣。我们的每一次亮相,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军人风采。”在中队组织的铁骑故事会上,大学生士兵程石的发言引发了队员们的共鸣。

“外交无小事。国宾护卫队员不仅展示国家的威仪,同时还肩负着保卫安全的神圣使命。”礼宾大队教导员曲华召感触颇深,“队员们不仅要有娴熟的驾车技术,还要在高速行驶中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不允许出现丝毫闪失。”

队员田晓鹏清楚地记得,那年,中队接到重启国宾护卫任务的命令。“同志们,从今天起,你们就要担负起国宾护卫这个艰巨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时任国宾护卫中队负责人高彬问队员们。

“时刻准备着!”队员们的回答铿锵有力。这群怀揣梦想的小伙子,每天铆在训练场练上十几个小时,争分夺秒苦练技术。很多时候,午餐直接打包带上训练场,吃完继续练。

500多天的磨炼后,这支铁骑中队惊艳亮相,圆满完成首场国宾护卫任务。

10多年时间里,队员们千余次驾驶摩托驰骋在首都的繁华街道上,执行护卫任务。当记者问及战士们最难忘的一个地点时,大家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天安门。“无论执行多少次任务,每次驶过天安门,我都感到无比自豪。”队员万象翼表示。

入伍前,万象翼在天安门游览时,看到国宾护卫中队执行护卫任务。队员们驾驶铁骑的飒爽英姿让他感到羡慕又向往,在他心里种下了参军入伍的种子。当兵后,他幸运地被遴选到国宾护卫中队。尽管训练很艰苦,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一定要执行好护卫任务,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驶过天安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万象翼具备了执行护卫任务的能力。第一次驶过天安门执行护卫任务,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秒钟,他却感到那是自己最为荣耀的时刻。“每一次执行任务,对我来说就是接受了一次党和人民的检阅。”万象翼说。

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举行。9时许,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集体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由礼宾摩托车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

“护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使命光荣。我暗下决心,要在平凡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珍惜荣誉、不辱使命,立起中国军人的好样子。”队员许宇鹏依然记得当时的心情。

“护卫重于生命,形象高于一切”,这是国宾护卫队员庄严的誓词。为捍卫国家的荣誉和尊严,为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队员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每当训练坚持不住时,只要一想到护卫使命的无上荣光,身体里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宾护卫队以V字形向前行驶。头车驾驶员、中队长邵明路带领编队成员在5秒钟内完成加速,摩托车在疾驰中迅速变换队形,车与车衔接流畅、浑然一体,各车左右偏差不超过5厘米。指挥员竖起大拇指:“咱们的队员好样的!”

娴熟的技术、默契的配合,是用一次次摔打磨砺换来的。

记者在国宾护卫中队训练场上看到,队员们正在进行S形绕杆课目训练。他们在狭窄的锥桶间整齐行进、交替穿梭,完美越过10多个路障。队员王先勇介绍:“顺利完成护卫任务,既要单兵过硬,更需要团队协作。这个课目不仅考验驾驶技术,又考验默契配合,必须节奏一致。现在的游刃有余,靠的是夜以继日地训练磨合。”

在S形绕杆训练中,队员们一点点摸索验证,将杆与杆的距离从4米缩短到了3.5米以内。突破极限带来的喜悦与收获,驱动着他们不懈努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邵明路说,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宾护卫队员,要经历驾驶准备、基础驾驶、特技驾驶、战术基础、战术应用、编队演练相关的50多个课目的艰苦训练,并且每个课目只有达到优秀标准才能过关。

“这个过程平均需要驾驶摩托车训练行驶2.2万公里,一般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邵明路说,“训练中摩托车轮胎磨损相当严重,中队每年消耗使用轮胎600多条。”

268公斤,是国产春风摩托车的重量。控制这个大型“铁疙瘩”,是每名新队员的第一个挑战。为了尽快掌握摩托车性能,队员们最先开展的便是推车训练。面对相当于自己体重3倍多的摩托车,要将其推行已经很难,但队员们要完成推车3公里跑课目,必须找准发力点、平衡操控车辆。

“在睡觉的时候,有时还梦见自己在推车,胳膊经常疼得抬不起来。”回忆起刚开始训练的感受,队员董坤记忆犹新,“每当训练坚持不住时,只要一想到护卫使命的无上荣光,身体里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当时,董坤一个月内体重就从85公斤掉到了70公斤。从艰难地开展适应性训练到轻松推车3公里,他在挥汗如雨中日渐和摩托车合为一体。

苦练世上无双技,敢当“天下第一骑”。为了激发训练热情,中队每月都会组织竞赛。官兵们一个个都铆足了劲研方法、练本领、强技能。队员王先勇每天保持头正、颈直、目平,身体与车体成90度直角,可达到两个小时纹丝不动;队员李彪练就了通过听引擎声音判断行驶中摩托车速度的秘诀……

已经入伍17年的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一级上士孙朋磊,是中队重新组建后的第一批队员之一。“部队建设发展逐年迈上新台阶,训练条件不断改善,摩托车不断升级换代,我们驰骋护卫之路的底气和信心更足了。”他深有感触地说。

迎宾路上一分钟,练兵场上千日功。北京APEC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每一次护卫任务圆满完成的背后,都是官兵追求极致、力求完美的生动缩影。

“每一次摔打,都教会我直面困难和挫折,在历练中收获成长”

又到一年退伍季。和煦的春风中,新老队员交车仪式在中队举行。即将离开部队的老兵们,将爱车“托付”给新队员。“最后一次擦车了。”老兵用衣袖反复擦拭仪表盘,突然把脸埋进掌心。

新队员们扶过车辆,双手紧紧攥着把手,誓言铿锵:“请老兵放心,我们一定会珍视部队荣誉,练好护卫技能,不负国宾护卫中队的荣光。”

荣誉是闪耀的光环,更是官兵们砥砺前行的动力。中队持续夯实官兵忠诚使命、奋斗强军的思想根基:每年新兵下队,第一堂课是走进中队荣誉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忠诚基因融入血液;每次老兵退役前,开展队旗留念、摩托车交车仪式,鼓舞官兵铸“铁军”风范,扬大国威仪。

采访中,记者常听到队员们提到“闪电”“麒麟”等词语,这是他们给摩托车起的名字。队员李超超给摩托车起名为“鲸”,希望可以驾驶摩托车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摩托车,是我们亲爱的‘战友’,护卫路上行驶的每一步都刻着成长的印记,我们在这里收获了无悔青春。军旅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和摩托车紧密相连。”李超超说。

人车合一,是队员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每辆摩托车,在刹车、挡位等方面都有细微不同,队员们每天和摩托车打交道,是最熟悉它们的人。“我们每次休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车库擦拭保养摩托车,骑上两圈,听听那有力的轰鸣声。”队员邵廷明说。

在部队营区,有一面贴满官兵骑行手套的“手套墙”:手套被磨得翻毛、破洞,被汗水浸得褪色,这是国宾护卫队员艰辛付出的印记。平均每人每年磨坏10多副手套,每两个月磨坏一双马靴。浸着一代代官兵血汗的手套墙,激励着官兵珍视荣誉、勇往直前。

成长路上,总有人摔倒,却从未有人放弃。中队指导员刘赫表示,训练虽然艰苦,标准虽然严苛,却无一人退缩,大家都在向同样的目标疾驰,只为以完美的状态展现“国家队”风采。2016年,中队首次跨区赴浙江杭州执行G20峰会护卫任务,仅用6天时间就完全适应陌生环境,实现精彩亮相。

队员田耀宇是中队重新组建后的第一批兵,已经在护卫的路上奔驰了10多年,参与过200余场次护卫任务。“每一次摔打,都教会我直面困难和挫折,在历练中收获成长。”田耀宇说。

新的训练日,警灯闪烁、马达轰鸣,国宾护卫中队官兵们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云霄。奋进在复兴路上,国宾护卫队队员以青春之名,为壮美征程护航。

(杨德泉、武炎龙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5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举行会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