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时政 > 正文

西藏墨脱县——

“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本报记者  鲜  敢    2025-03-27 10:23:59    人民日报

“春茶,绿茶,4盒。”

“李老板,红茶发两斤,地址:北京市……”

“白茶还有没有?再发点到广州来尝尝。”

…………

最近,西藏墨脱县茶农李东的微信上,购茶的信息多了起来。“又是一年春茶到,坐拥绿水青山,咱们茶叶品质好,根本不愁卖。”李东说。51岁的李东是墨脱县有名的致富带头人,虽说她45岁才开始学种茶,但如今茶田管理、制茶销售等都不在话下。

3月下旬,墨脱县进入了一年一度的采茶季,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高山茶园里,人头攒动,采刈繁忙。

“早上5点就下田采茶,等炒完茶经常都后半夜了。”李东直言,种植茶叶是个辛苦活,可她从不怕苦。“以前没通公路,想打工都没地方,只能养点家禽、种点瓜果,背到县城去卖,还得翻山越岭走上一整天。”

十几年前,茶叶对于墨脱县的农牧民群众来说,还算是稀罕物。作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墨脱县曾经被称为“高原孤岛”,不仅物资匮乏,更缺少产业支撑。

“年均气温16摄氏度,降水充足,土壤酸碱值及所含矿物质成分均十分适宜,这里具备种植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墨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次仁乔介绍。于是,随着对口支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第一棵茶苗来到了这里。

路通了,14公里的路程,现在开车15分钟就能到。随路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刚开始种茶时,都是福建、广东的专家过来手把手地教我们,大家从修剪、除草、采茶开始学,还要天天担心销路。现在不愁了,我微信里有869个好友,400多个都是游客客户,我经常在朋友圈发些采茶、制茶的小视频,订单就源源不断地来了。”李东说。

2020年起,墨脱县先后组织采茶、炒茶等专业技能培训46期,几乎覆盖全县2400余户种茶户。“家门口种茶,在家门口致富。”次仁乔说。

如今,漫步在墨脱的各个茶园,茶园云雾缭绕,高低错落,蔚然成景。

产业兴,百业兴。茶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当地已建成有机茶园103个,总面积1.9万亩。依托茶产业发展,当地还在各个乡镇村落大力发展竹编、林果等特色产业,不仅在农业、手工业上实现创收,还带动了墨脱文旅产业发展。2024年,墨脱县入选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

“去年,我们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是全县人口的40多倍,实现旅游收入3.91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4935元,再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让在墨脱县成长起来的全国政协委员白玛玉珍骄傲地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向全国人民报告。

“全年采摘茶青102万余斤,带动群众增收超1540万元,双双创历史新高。”墨脱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继承在作墨脱县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茶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墨脱的‘绿叶子’真的变成了‘金叶子’!”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