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记者去哪儿:走进澳门,赴一场共同发展之约

人民网记者 车柯蒙 王天乐    2025-02-18 20:58:00    人民网

2025年春节期间,澳门总出入境客量约491.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6%。从文旅产业发展脉络来看,1999年回归之际,澳门年接待游客数量约为700万。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澳门入境旅客超3400万。

越来越好的不止文旅。近年来,澳门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

春节假期刚过,《记者去哪儿》栏目走进澳门,赴一场共同发展之约,见证当地持续优化的政策和产业机遇,倾听社会祥和稳定新声。

“比蛋挞更‘香’的是政策和机遇”

在澳门,街边随处可见蛋挞小店,这道点心也成了城市的名片之一。

二月的一个周六上午,位于澳门果栏街的八目烘焙门口,排满了购买新鲜出炉蛋挞的食客。刚出炉的蛋挞满街飘香,底部的挞托轻薄酥脆、内部的奶油蛋羹香嫩顺滑,最诱人的是加热成焦糖色的顶部。

“传统葡挞外酥里嫩,但口味偏甜,我们为了迎合更多旅客需求,在保留口感的同时降低甜度。”八目烘焙屋有限公司董事郭子华告诉《记者去哪儿》栏目,店铺在澳门开设3家实体门店,其中,位于大三巴附近的店铺还加入了手信、药房等品类。

“澳门因回归祖国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各种优惠政策也给港澳同胞信心和魄力,去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在郭子华看来,更“香”的,是国家对于澳门青年的扶持政策。如今,位于深圳的两家八目烘焙店铺已经开门迎客,更广阔的内地市场正等待发掘。

“依托好资源让更多科研成果尽快落地”

2024年3月1日零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实施分线管理封关运行。这项为合作区与澳门居民“量身定制”的创新政策,也成为加快琴澳一体化发展、推进“一国两制”的新示范。

对于普强(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何国涛而言,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从愿景变为现实。

“我家住在澳门半岛,公司在横琴设有实验室。上班有时走横琴口岸、有时走拱北口岸,通勤半小时就够。”何国涛说。

据拱北海关所属横琴海关旅检一科副科长谭文浩介绍,随着客货车粤澳联合一站式模式落地,日均超6千辆次跨境客车畅享“一脚油门过关”。

何国涛公司在横琴的实验室,就设在南方电网横琴数字零碳岛共享实验室。选择这里,正是看重这里提供的行业领先“大瓦特”模型技术支持和开放的数据资源共享。在企业家眼里,粤港澳大湾区是拥有更多好机会的地方。

据南方电网横琴数字零碳岛共享实验室运营团队负责人张良介绍,共享实验室的建设,旨在为区域能源发展提供一个创新平台,推动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满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

“依托政策红利和各类资源,我们拿到更多电力行业的项目。”何国涛坦言,希望科研成果能尽快在澳门、内地甚至全球市场转化落地。

“以稳定供电促进澳门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一到夜晚,澳门霓虹璀璨。20世纪60年代,澳门依靠自己的独立小电网运营,停电多、用电难的困境已成为历史。

“到2024年底,澳门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为62.35亿千瓦时,用电最高负荷达到112.9万千瓦,平均停电时间低至约0.35分钟。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澳门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系统调度部总监刘筱驹告诉《记者去哪儿》栏目。

记者了解到,自1984年粤澳电力联网以来,联网线路由当初的2回110千伏线路,发展到现在的8回220千伏线路联网供电、4回110千伏线路备用的“8+4”供电格局,供电能力提升超10倍。

据南方电网广东珠海供电局系统运行部总经理林桂辉介绍,澳门近九成的电力由内地通过广东供给。如今,为满足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电力能源需求,2024年,珠海供电局在输、变、配、用全领域开展了“电鸿”示范建设,成果在对澳供电关键变电站、联网线路通道,以及澳门回归保供电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为确保对澳供电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粤澳电力实现联网40年来,内地对澳门累计供电量超750亿千瓦时。这背后,是万家灯火,更关乎经济发展。

当《记者去哪儿》栏目走在澳门大街小巷,烟火气间,小店招牌不停闪烁;氹仔街头,光影盛宴应接不暇,祖国的掌上明珠,正愈发璀璨;打开微信、支付宝,就能支付、扫码乘坐公交车,各类便利化举措进一步方便游客和本地居民……

一个充满人间烟火与发展活力的澳门,更加精彩纷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财米油盐》丨科创“尖子生”频出,这些地方都做对了啥?
下一篇:亿缕阳光|最温暖的港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