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智能化、自动化激活广西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图景

庞革平    2025-03-24 17:08:08   

车间育苗、自动喷灌、智慧种植……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玉林市博白县等地,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已在田间地头“扎根”,融入现代农业生产,而支撑这些技术落地的关键,正是广西各地电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革新,加速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迭代升级。

从“经验农业”到“算法农业”:绿电支撑产业升级

3月中旬,走进广西雾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宁宾阳县思陇镇的高效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座总面积超1.1万平方米的智能大棚映入眼帘,数万株翠绿瓜藤在立体栽培架上蜿蜒生长,绿叶下垂挂着硕大的果实。

与传统农业“看天时”“养肥土”不同,这里种植采用岩植高效栽培与智能温室大棚技术,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新鲜果蔬。

 

在广西雾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宾阳县思陇镇的高效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可靠供电驱动技术手段升级,农人们只需要摘瓜、剪苗,干活更轻松。邓有雄 摄
 

温度28.9℃、湿度72%……在基地“大脑”的电子屏上,各项数据一目了然。现场主管李雪丽介绍,全自动供液系统每隔2小时精准喷淋,环境传感器实时捕捉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变化,自动调节设备,为果蔬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全都是自动化的,可靠供电对我们太重要了。”李雪丽说,以前是农民靠经验种地,现在是靠科技、靠电力。“南方电网的专业人员经常上门帮助维护设备,让我们放心生产。”

 发展现代化农业,电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据介绍,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以新技术加速电网数字化转型,加强柔性智能配电网建设,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100%,支撑宾阳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100%,让新能源绿电稳定可靠地送入企业工厂、千村万户,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是‘强杠杆’,电力是‘定心丸’。”广西雾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燕芬说,有可靠电力支撑,公司扩大岩植高效智能化种植规模的信心更足了。“新建的智能化基地3月中旬通过验收,很快能投入生产!”

从“人工育秧”到“工厂育秧”:电力重构生产要素

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东平镇的工厂化育秧基地生产区,自动播种生产线全面开启,供盘、铺土、淋水、播种、覆土,一气呵成,几个工人配合默契,半个钟能产出近500盘秧。进入恒温恒湿的催芽室,不出一两天,秧盘里的种子即破土而出。在温室大棚,有智能喷灌等设施呵护,秧苗仅用23天,便完成炼秧移栽田里。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东平镇的现代化育秧基地一派忙碌,农人们将育秧毯整齐码好,放上自动传输带。邓有雄 摄
 

“育秧、烘干、收割、打米,全生产链条都依赖电力。”博白县桂客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燕龙指着生产线感慨,以前,农户自己育秧,一家人弯腰忙碌一个多月,累得够呛不说,育出来的秧苗也参差不齐。现在,基地单季育秧能力已达两万亩,自动化流程让效率提高50%,不仅满足自家6000亩水田的需求,还为广东、广西等地农户提供标准化秧苗。

“我们安排客户经理一对一上门服务,及时了解生产用电需求,为农业生产企业制定科学用电方案,全力保障可靠供电。”广西新电力集团博白供电局东平供电所经理何丽坤表示。

 

南方电网广西南宁宾阳供电局工作人员开展上门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基地可靠用电。邓有雄 摄

 

在贵港市平南县南部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一垄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自动化喷淋设备有序运转。该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全自动育秧生产线、智能控温大棚等设施,通过自动化、工厂化育秧,满足周边种植户万亩农田的育秧需求。“二期项目计划对育秧大棚加装LED补光系统,将进一步提高育秧效率。有电力部门做坚实后盾,我们有信心放开手脚加油干。”该中心负责人朱伟宗介绍。

农业技术突破,离不开电网的底层支撑。随着现代化农业大步迈进,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对供电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以来,广西电网公司仅在博白县就投资超过20亿元改造升级电网。在广西各地,今年,广西电网建设规模将创“十四五”历史新高,规划建设110千伏及以上重点输变电工程305项、农村配电网工程4万多项,将持续改造升级农网,提高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力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田运会 接地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