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明信片里的乡村全面振兴密码

本报记者 范昊天    2025-03-07 08:37:10    人民日报

3月5日,湖北代表团驻地,湖北省广水市十里街道观音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代表手攥一沓明信片,逢人便会递上一张。

“我们村能赏花、摘果、看风车、充绿电,欢迎大家来体验低碳生活。”熊永俊指着印在明信片上的乡村风光,与围过来的代表们拉起了家常,“这是村里的‘光伏+’香菇棚,那是沼气发电站,边上是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

“你们靠什么发展?”一位代表好奇地问。

“以前我们是一个经济薄弱村。”熊永俊娓娓道来,近些年,观音村成立了6家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花卉苗木等六大产业,产业振兴的棋慢慢活了起来。

“可乡村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产品溢价空间小,能走远吗?”路过的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淌村党总支书记吉明东代表加入了讨论。

“这其中,人才是关键,要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培养本地的‘土专家’和‘领头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党总支书记胡为义代表凑了过来,他建议国家出台乡村人才奖励政策,确保人才留在乡村。

“要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乡村环境不可忽视。”熊永俊建议,做好人居环境改造,守护绿色生态,让村民能享受生态产业的红利。

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农村养老……临近中午,熊永俊的明信片已发大半,而乡村全面振兴的话题仍在继续。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07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科技特派员激活春耕新质动能 书写现代农业“雷锋答卷”‌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