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广西:金融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庞革平 李桂峰    2025-02-17 10:09:10   

走进广西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大户村的肉鸽养殖场内,陆础成正站在整齐排列的鸽笼前认真地查看肉鸽生长情况。见到来访的农行工作人员,陆础成激动地说:“能达到今天的养殖规模,除了感谢政府的政策外,还要感谢农行的大力支持。”

陆础成2019年开始返乡创业,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立了20个养鸽大棚,因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为此,陆础成不断奔走各家银行申请贷款支持,几经波折后,了解到农行惠农贷款政策并到农行柳城县支行进行咨询。客户经理了解相关情况后,立刻跟随陆础成到其养殖基地开展调查并核实经营情况,简化审批流程、加快放款速度,累计发放农村经营性贷款200多万元,帮助陆础成顺利解决了资金困难的问题。

如今市场行情不错,陆础成高兴地说:“现在,肉鸽养殖前景广阔,有了农行的支持,我赚到了钱,养殖规模也扩大了。”目前,陆础成的肉鸽年收购量达40多万只,肉鸽屠宰经营收入达800多万元,同时每年销售鸽子饲料3万吨,专供当地养殖基地的养殖户,肉鸽饲料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年总收入达11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周边已有100多户村民加入到养殖肉鸽中。

在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农行广西分行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通过建立农户贷款的“生态图谱”,积极支持当地覆盖范围广、联农带农作用强的特色产业,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创新农户金融服务模式,整村整片批量建档,提升业务经营服务效率。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依托城区涉农市场和县域乡村市场“两个市场”联动推进农户贷款,打造农户贷款业务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农户采用机械化装甘蔗场景。黄和相 摄
 

助力沙糖橘北上

“去年,我在农行办了惠农贷款,我的沙糖橘现在种了60亩。今年,水果批发商到场采摘的批发价大约7元每千克,比起前两年可谓天壤之别。”汤连喜说。

汤连喜是桂林荔浦市大唐镇人,种沙糖橘也有16年了,见证了荔浦沙糖橘由盛而衰到如今回归正轨全过程。

与汤连喜感觉相似,作为沙糖橘的收购大户、中间商邹泞骏也对今年水果市场充满信心。去年,他从农行贷了惠农e贷几十万元,用来收购沙糖橘,他建造的厂房已达20亩,将收购柑桔类5000吨左右,年产值近2000万元。

当我们走进邹泞骏的厂房时,近100名工人正在分捡、清洗沙糖橘。几台自动分捡机也在不停地运转,从果场收购来的沙糖橘正源源不断地“涌”向自动分捡机,它们按个子大小欢快地从分捡机上“跳”出来,按大小和品质实现不同价值。

一旁整装待发的叉车司机也在不停地把分捡好、打好包的果框叉上高大的卡车冷库,从温暖的南方运往遥远的哈尔滨、沈阳等东北地区,甜进北方人的胃。

2024年,农行桂林分行在桂林市荔浦、全州、灵川、永福、平乐、恭城等10多个县区发放惠农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约4亿元,大力支持果农种植、加工、收购沙糖橘。

让甘蔗更甜

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坛河村,放眼望去甘蔗林郁郁葱葱、挺拔茂盛,微风吹拂,空气中飘散着甘蔗的甜蜜清香,机器轰鸣,蔗农们准备开始收割甘蔗。

“2023年,我在林逢镇坛河村承包100亩地种植甘蔗,向农行贷款20万元用来购买新蔗种、化肥、农药,机械化种植、护理等,最后纯收入5万多元。2024年,我叫来两个亲戚一起来干,承包400亩,向农行贷款60万元,目前甘蔗已成熟,收割入厂,这下增收有盼头了。”田东县思林镇龙邦移民新村兰贵生高兴地说。

 

企业采用自动分捡机挑选沙糖橘。连华刚 摄

 

田东县地处右江河谷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约20万亩,是广西糖料蔗基地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依靠改革创新机制,以田东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甘蔗优良品种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发展,不断提升甘蔗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和糖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农行广西分行的指导下,农行田东县支行紧盯甘蔗产业发展,把支持蔗糖企业产能升级、助推农民增收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升信贷产品针对甘蔗季节性种植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围绕甘蔗种植重点客户开展进村到户“送服务上门”活动。同时,针对甘蔗种植、收割、运输入厂加工的各个生产环节,重点支持制糖企业、村企合作社、甘蔗种植致富带头人等客户,按照“一户一策”制定服务方案,加大对制糖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户信息建档,利用农户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全力满足种植甘蔗和制糖企业的融资需求,助力农户开展甘蔗种植生产。

冬瓜大“乐”心田

“黄总,最近你的冬瓜种植情况怎么样?”“挺好的,有了农行的信贷支持,我的冬瓜种植基地全部采用了地膜覆盖栽培,防虫防冻,瓜苗长势不错。”2025年1月22日,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上正村冬瓜种植大户黄宝强的地里,来了几位熟悉的老朋友——农行南宁江南支行的客户经理。最近南宁市昼夜温差大且有霜冻情况出现,农行南宁江南支行主动走访辖内的村镇蔬菜种植户,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和金融服务需求。

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是传统农业大镇,主要种植生姜、南瓜、茄子、冬瓜等蔬菜,种类比较丰富,主要销往南宁及周边省份。

近年来,坛洛镇通过推广冬瓜种植,带领越来越多农民走上致富路。上正村冬瓜种植大户黄宝强是当地的致富能人,今年他种植了450亩冬瓜,人工、种苗、地膜材料等总投入超150万元,预计这批冬瓜在4月中旬即可集中上市,主要销往北京、哈尔滨等北方城市。“想要确保好收成,前期要大投入,我有50万元的资金缺口,就是通过农行的信贷支持解决的”。

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润。农行南宁分行主动与南宁市坛洛镇政府、各村委开展合作,通过“惠农e贷+信用村”的模式,让种植户依托村委和自身信用即可获得农行的贷款支持,办贷申请、贷款审批、用款还款全流程线上化,实现“让百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有效解决种植户土地租金、购买设备设施、采购生产农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农行给我们村整体授信1400万元,村民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就可以获得贷款。”坛洛镇上正村党支部书记黄毓平说,过去,村里蔬莱种植户缺乏资金支持,导致蔬菜生产投入不足、规模基础差,对蔬菜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应对能力也较弱。现在,农行“惠农e贷+信用村”的模式,把上正村的种植资源优势转化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优势,让广大农民品尝到优质农产品带来的幸福味道。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千古庐陵文脉长
下一篇:古村老年食堂,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